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38087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扌旨导师:职称:论文提交日期:二O一一年十二月摘要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1。本文试从他们的诗歌的共性和个性去比较他们的异同,从诗作的 艺术特点、审美特点、创作风格等角度对李白、杜甫代表诗作的艺术风格进行论 述和比较,为咱们加倍深切的学习和把握古典诗歌文化艺术特点,和宏扬国学文 化精华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目录1 引言 32 李杜代表诗作创作风格比较 32.1李杜诗作创作的大体不同 42.2李杜诗作创作精神的比较 62.3李杜诗作追求理想的不同比较 8

2、3 李杜诗作创作艺术特色比较 103.1李杜诗作创作环境比较 10李杜诗作在人性、社会、战争方面的价值观比较 114 综述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作者简介 151 引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与杜甫,别离代表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与现 实主义的顶峰。李杜两人诗的风格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任华论李白诗“文章有 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太白的诗是清雄奔放的,而这种奔放 表现出来的是不受世俗束缚的独立,是种傲世情怀,他的诗的情感抒发往往是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般暴发式的宣泄。而杜甫的那么是“抑 扬抑扬,一纵一收,看要暴发了,却又抑制下来。抑制下来并非嘎但是止,而是

3、 转成暗潮,越加深沉,而且恍如无穷无尽。2” 这两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诗人们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李白是盛唐 精神哺育出来的人,盛世精神给予他的是自我的确信。多元文化的阻碍,使得他 更注重个性的张扬。他擅长西蜀,观峨嵋之连峰迭嶂,览三峡之奔湍走壑,宏伟 的自然景观给诗人的是开阔的心境。青年出蜀后,历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想象 天马行空,不可缚羁,这也养成了李白不受束缚的性格。且李白受庄子自由独立 思想阻碍较深,自有种仙风道骨。他一生在追求他的政治理想,自恃才高的他, 不拘礼法,兀傲特立,不肯俯事权贵自然招来权贵的嫉恨。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接 触,对现实政治状况的真实了解和感受,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

4、使他的诗歌流 露出来的是一种超脱,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么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高兴颜”。2 李杜代表诗作创作风格比较李杜创作的全然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 创作的最全然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 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述,代表作是叙事诗, 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份是抒情诗,他的叙事 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 接呈现的。因此容易被人熟悉,李白诗歌形象主若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 会生活,因此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熟悉。”我很赞

5、同这些观点,只是需要进 一步阐发。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如何的呢?我先 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 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 集序说李白:“唯公函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 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那么神驰八极,测之那么心怀四 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 有高出六合之气,诗那么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

6、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 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 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点的。认真体味,我感觉他们仍然是 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 等主体性特点;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 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组成物我 不分的精湛境遇。2.1 李杜诗作创作的大体不同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点确实是的他的主体性原那么。很 多研究者喜爱用“情感强烈奔放”、“主观色

7、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点。我以为 仅仅如此说仍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情感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 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盛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 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情感,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利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 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能够 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 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那么表此刻: 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述对象) 的驾驭、征服的程度。咱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讲明。明白得这首诗应该牢牢抓 住诗人形象那个

8、主体,仅仅把本诗明白得为描述奇丽的山川景象,或在诗歌的寓 意上过量猜想都会阻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咱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显现的一系列动 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说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 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 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扬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 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奇 全数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再也不是刻画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 情感的化身和再现,

9、客体(描述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如 此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进程中,诗人的精神取得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取 得极高的美感享受。李白诗歌的整个特点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述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刻画 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坏,加以咀嚼,再用情感的线索把它串通起 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 者以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观点。咱们 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若是说蜀道难还 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 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

10、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 想情感的进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 环生、浊浪翻腾。这一切都在诗人那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 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那个“迹”仍是有的, 这确实是诗人思想情感进展的“痕迹”。李白诗歌的那个特点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讨一下杜诗处置主客观关系, 咱们发觉,诗人在描述方式上是把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作深切细致的刻划;在抒情 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述对象当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 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只是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乃至十 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

11、于天宝十二载春,挖苦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 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 叙事有条不紊,乃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衣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 显表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如此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挖苦的目的。 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咱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一起的 特点,确实是都显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情感很强烈,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述上仍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 屋“洒江郊“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

12、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 到自己一家人雨夜当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 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 的刻画表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点 判然有别。2.2 李杜诗作创作精神的比较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酷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 不能令人中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肯意同意, 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招架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壮大 的精神力量。这或许确实是李白的专门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 注视、关切和反映祖国、人民的

13、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 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要紧不同。杜甫直面人一辈子, 忧国忧民;李白也不满现实,他尽管已被现实“牢笼”,却不肯意同意,反过来却 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招架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讲 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乃 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 重要缘故。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光,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 遇)他一生酷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界:“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 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故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

14、素月清潭间。觉时 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仍是他 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 的刻画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类瑰丽奇险境遇的显现 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 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叫声 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路:“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显现的一轮海 日,耳入耳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眼前是一片烂漫的 山花,诗人应接

15、不暇,倚石暂作休憩。突然,各类神灵异物纷纷显现,打破了 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喧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 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 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荣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 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由 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觅适 意的生活了。但是在山水中 就能够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不是定的。诗人不能不面对严酷的现 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

16、贵,使我不得高兴颜”的愤慨的长叹。有的研究者以为,这首诗的主观用意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如此很有消 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才是人一辈子 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只是象 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刻画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显现实 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庞大的落差产生的壮大的 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 是李白的独特的地方。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切揭露社会问题的方 式是殊途同归的。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