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成分鉴定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378855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的成分鉴定(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几种中草药的成分鉴定一艾叶艾叶是中医常用药之一,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药用历史悠久,始载见于名医别录。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1】 临床用于少腹冷痛, 经寒不调等,醋艾炭温经止血, 用于虚寒出血症内服或外用供灸治或熏洗用等, 药用广泛。1.艾叶的本草研究艾叶的应用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诗经中就出现了有关艾叶的诗句。屈原撰写的离骚中载有战国时期常用的草木, 其中包括了艾叶,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方书五二病方中也载有用艾叶治疗疾病的方法。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收载药物甚少, 而艾叶却是其中所提到的药物之一。在梁 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 艾叶开始作为药物正式记载。该书对艾叶的药性

2、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艾叶, 味苦, 微温, 无毒主灸百病, 可作煎, 卜下痢、吐血等【2】 宋 苏颐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记载的专著, 云“ 艾叶, 旧不著所出州十, 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 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 初春布地生苗, 茎类篙, 而叶背自, 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 经陈久方可用【3】 , 并附有“ 明州艾叶” 图。从现有资料看, 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艾叶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 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 针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

3、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 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个, 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4】。2.艾叶的炮制工艺研究历代对艾叶的炮制方法有微炒、炒焦、炒炭、酉待制、酒醋制、制艾绒等关于艾叶的炮制意图, 明代本草通玄中说“ 生用则凉, 熟用则热” 清代本草便读中记载“ 芳香可以入血, 辛热可以解寒, 故生者能理血气, 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 或揉熟, 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 熟者能守” 现代对艾叶的炮制方法有醋炒、醋蒸、酒炒、炒焦、炒炭等。一般认为艾叶生品性燥, 擅于理气血, 散风寒湿邪醋艾叶温而不燥, 能增强逐寒卜痛作用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 温经卜血作用增强醋艾炭温经比血力强中华人民共和国

4、药典年版收载有艾叶和醋艾炭。艾叶制炭的方法历来多采用武火清炒至外表焦黑色, 喷洒清水灭火星, 取出放凉, 但艾叶质轻, 炒炭过程中, 火候不易掌握, 造成受热不均, 有的燃烧灰化, 有的仍为生片, 且在炒制时产生大量浓烟, 对操作人员产生不良刺激因此, 近年来有人将清炒改为砂烫和烘制, 避免了“不及”, 和“太过”, 尤其是烘制法, 控制适宜的温度, 保证了艾叶炭“存性” , 防止药物灰化, 成品收率高, 提高了药品质量, 与炒炭法相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刺激, 与锻炭法相比可缩短炮制时间, 节约能源。【5】3 艾叶的化学成分3.1 挥发油 目前已确定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0.2

5、0 %0.35 %(ml/ g) 【6】,炮制品含量降低为0.07 %0.15 %(ml/ g) 【7】,从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 己烯醛、三环萜、-侧柏烯、- 侧柏酮 、 - 水芹烯、1-辛烯-3-醇等60 种成分【8】 。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不同,艾叶油主要成分及含量也有差异。【9】3.2 黄酮类成分包括5 ,7 - 二羟基- 6 ,3,4- 三甲氧基黄酮、5 - 羟基- 6 ,7 ,34- 四甲氧基黄酮、槲皮素和柚皮素等。3.3 桉叶烷类成分包括柳杉二醇,魁蒿内酯,1 - 氧- 4- 乙酰氧基桉叶- 2 ,11 (13) - 二烯- 12 ,8内酯、1氧- 4- 乙酰氧基桉叶-

6、 2 ,11 (13) - 二烯- 12 ,8- 内酯 【10】。3.4 三萜类成分包括 - 及 - 香树脂醇、无羁萜、- 及- 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 -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和3- 甲氧基- 9,19 - 环羊毛甾- 23 ( E) 烯25 ,26 -二醇等【10】。3.5 其它成分如:- 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等【11】4艾叶的药理作用4.1 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艾叶油4 10 - 3浓度时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

7、抑制作用;挥发油成分4 - 松油烯醇2 10 - 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12】 。艾叶水煎液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培养基经艾叶烟熏后显示较好的抑菌作用。烧伤患者创面经艾条烟熏后,创面菌落减少率为74.64 % ,用艾条烟熏消毒烧伤病房可提高治愈率。用艾叶对病室进行烟熏消毒,可以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下降率73.04 %【13】 。艾炙对于治疗幼猪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有81.8 %的恢复率【14】 ,艾叶中的杨梅酮可以杀灭真菌【15】 。4.2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豚鼠结核杆菌感染后以艾炷灸治疗,腹腔渗出液涂镜检结果:大单核白血球已吞入细菌的细胞百分数,艾灸组明显较高,平均17.75 %

8、 ,对照组平均10.2 %。结核病豚鼠腹腔注射死结核杆菌液,腹腔渗出液涂片,施灸组涂片中成熟巨噬细胞较多,吞噬作用较强。艾叶热水提取物为两种酸性多糖b - 2 , b - 3。具有强抗补体活性成分,用野艾油以0. 5ml/ kg 给小鼠灌胃3d ,能使腹腔炎性渗出白细胞吞噬率明显增加【16】。4.3 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 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 且随剂量加大, 作用亦增强。艾叶油喷雾吸入、灌胃(0.5ml/kg) 或肌内注射(0. 5ml/kg) 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有明显平喘作用。

9、从艾叶中提出的4 - 松油烯醇300mg/kg 灌胃亦有显著平喘作用【12】 。- 松油醇0.05ml/kg灌服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哮喘即有保护作用, 反式香苇醇亦为平喘有效成分【17】。艾叶油2 10 - 4ml/ ml 对豚鼠离体气管有轻度松弛作用;110 艾叶油乳剂1ml 能明显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使流量增加;艾叶油210 -5 ml/ml 即能拮抗组胺和氯化钡对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12】 。艾叶油灌胃0.5 ,对丙烯醛柠檬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挥发油成分4 - 松油烯醇灌胃300mg/ kg 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5 。艾叶油灌胃1ml/ kg ,对小鼠酚红法

10、有明显祛痰作用;其挥发油成分4 - 松油烯醇灌胃1ml/kg 或丁香烯腹腔注射0.7ml/ kg有祛痰作用【12】4.4 抗过敏性休克作用艾叶油0.5ml/ kg 灌胃,对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可抑制豚鼠肿组织释放组胺【12】。4.5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的收缩力有抑制作用,艾叶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收缩。用150 浓度的艾叶油12 滴(2 10 - 4) 能明显抑制心脏收缩力,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150 浓度1ml 可使心脏收缩力极度抑制,心率及冠脉流量也明显减少。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力提高的情况下主松弛作用。

11、艾叶油给家兔注射1mg/kg ,可使兔活动量减少。4.6 对血凝和血小板的影响艾叶煎剂能使兔血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或不凝。具有纤溶和使纤维蛋白原消耗作用。艾叶醇提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艾叶提出的- 谷甾醇和5 ,7 - 二羟基- 6 ,3,4- 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18】。艾叶制碳后可加强止血作用,艾叶经热加工处理后凝血作用可显著增强。4.7 利胆作用艾叶油混悬液(每1ml 含艾叶油75ul) 8ml/ kg 经十二指肠注射给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 %;3ml/ kg 增加89% ,对四氯化碳中毒大鼠也有利

12、胆作用,但较弱;对小鼠也有利胆作用。4.8 兴奋子宫作用艾叶煎剂对未孕家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使收缩加强,可引起强直性收缩,维持1h 以上。4.9 神经系统的作用家兔腹腔注射艾叶叶油1ml/kg ,活动减少; 小鼠灌胃0.5ml/kg ,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2】。5 . 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艾叶以往常用于灸剂, 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功效, 常用于妇科疾病。其挥发油因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抗过敏之功效, 已制成胶囊剂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小儿咳嗽、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此外, 艾叶还经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皮肤科疾病、痹痛、肿瘤、疟疾、小儿阴缩症等的临床治疗。艾叶中挥发

13、性成分如桉树脑可用于神经痛和皮肤病的治疗, 2-莰酮(樟脑) 有强心作用可用于急救, 2-莰醇(冰片) 有抑菌抗炎作用。艾灸由于它集化学有效成分(单方或复方) 穴位针灸和物理热疗于一体, 因此治症广泛, 功效卓著, 已应用于治疗化疗造成的白细胞下降、急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痈疡、指(趾) 甲癣、鸡眼、湿冷下痢脓血腹痛等疾病。此外, 对各种慢性虚弱疾病, 可用艾绒灸熏, 使药物热气内注, 可温煦气血,调整机体功能, 缓解减轻病情症状。艾叶药源丰富, 毒性低, 价廉, 目前除传统灸剂外已研制成各种复方及微型灸剂、胶囊剂、贴剂、B2环糊精包含物、浴剂、滴丸剂等剂型, 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在向保健、美

14、容方面拓展。它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19】二苦丁茶苦丁茶属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为我国南部及西南部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多以植物的嫩叶或叶入药。性味苦甘,具有清热凉血、滋养肝肾之功效,能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多用于治疗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和痢疾等症,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还含有黄酮、萜类、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等。【20】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苦丁茶化学成分相同,而由于各成分间的相对含量的不同,使每种样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谱图,不同产地、不同级别苦丁茶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文献记载文献记载中对苦丁茶商品的原植物有不同的说法,涉及不同科属的多种

15、植物如张灿坤认为全国作为苦丁茶的市场品隶属4 科11种( 含1变种) ,5 科16 种植物在不同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5 科分别为: 木犀科、冬青科、藤黄科或金丝桃科、紫草科和马鞭草科; 郁建平提及南方各地各民族饮用的苦丁茶原植物有8 科8 属12 种; 陈杖洲先后认为全国称为苦丁茶的植物有6 科11 种和13 科27种; 陈文德等统计有9 科近20 种植物在民间作为保健的苦丁茶利用; 张道贵等认为有10 科22 种植物在我国不同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 刘国民统计苦丁茶的原植物涉及12 科13 属的至少30 种植物( 包括变种) 在不同的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21】。2. 目前苦丁茶市场主流商品的原

16、植物2.1苦丁茶冬青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湖南等地,是广西、广东、海南苦丁茶的主流品种。1981 年曾沧江教授发现两广地区的苦丁茶与华东地区的大叶冬青在形态上明显区别,将其发表为新种并定名为Ilex kudingchaC. J. Tseng。商品名称为“苦丁茶”或“大叶苦丁茶”。2.2 大叶冬青拉丁学名Ilex latifolia Thunb. ,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北等地。是华东地区苦丁茶的主要原植物。商品名称为“苦丁茶”或“大叶苦丁茶”。2.3 粗壮女贞:拉丁学名Ligustrum robustum( Roxb. ) Blume su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