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37325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物网访谈录.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物网访谈录精品至上非和田料古玉不藏的收藏家唐传庆访谈来源:中国文物网2010-1-25 10:09:00【字体:大 中 小】他在历经24年的军旅生涯之后,于90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其业余爱好是喜欢收藏。在长达20多年的业余收藏实践活动中,凭自己几乎倾其所有的实力、运气和不断增强的眼力,先后收藏拥有比较丰厚的藏品,其中,有些当属精、珍、稀藏品,有些藏品曾被有关专家学者和藏界资深大家评价为“文物级高端精品”。有的专家学者和藏界资深大家曾称赞其“是一位特别有玉缘和特别幸运的收藏鉴赏家;是一个精品抄底和身价不得了的人;是藏龙卧虎上海滩收藏界里的一位资深收藏家等”。 收藏理念是精品至上我的

2、收藏理念是精品至上,特别是在玉器收藏方面,长期坚持着非和田玉料的玉器不收不藏的原则。这样不但保证了我的藏品中精品、珍品和极品居上居多、永久具有收藏、鉴赏、研究价值和保值增值外,而且也最有效地防止了伪劣古玉进入藏门。说到古玉的收藏鉴定辨伪,主要包括看材质、看神韵、看器形、看做工、看纹饰、看包浆、看沁色等,这无疑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悟性、理解、学识的深浅不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历来就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是“因材施艺”,“好玉必好工,好工必好玉、好玉不作伪、作伪没好玉”,“高档料搁精工”等,是千百年来奉行的金科玉律,是自古以来形成并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基本规律,

3、也是专家和收藏家们毫无争议的一个共识。在当前新玉与古玉价格差悬殊巨大、其他鉴定辨伪手段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可充分运用这一共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把和田玉料的玉器作为收藏之首选,这不但是我的成功尝试,也是我的收藏特色。 一些专家、收藏家和古玉收藏爱好者,看了我的藏品后,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称赞我的藏品普遍精美,很有品位。会问是用什么秘诀收藏到这么多精品的,我的秘诀之一就是:“我爱古玉,更爱和田料古玉。收藏古玉,要牢牢盯住和田料,识古先识和田料,非和田料古玉不收藏”。 理由如下:1、和田料是古代王室贵族独享垄断之物。在古代,佩玉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同阶层的人所佩之玉的玉料、器形、工艺等也是不同的,有着极其严

4、格的礼制规范。例如在战国时期,“天子佩白玉,公候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子佩瑜玉,士佩玫玉”。纵观历朝历代,自发现和使用和田玉以来,无一不是只有更高级别的王公贵族才能有资格佩戴和拥有和田玉。对于当今的收藏者来说,只要看准是和田料的古玉,它必定是王室贵族之物无疑,它的级别一定很高,就要毫不犹豫地把他收藏起来。不论是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来说,和田玉料古玉都是最有收藏价值的。 2、和田料古玉必是精料、精工、精品。我在收藏实践中,发现一个重要规律,自商周到战汉,凡是和田料雕琢的器物,必是精工、精品。凡是和田料的器物必是子料和山流水料,非常精美珍贵难得。能见到是幸运的,能收藏到手就是

5、幸运再幸运的事了。 3、当今用和田玉仿古造假的概率微乎其微,收藏和田玉料古玉风险为零,增值保值前景不可估量。俗话说“因材施艺”、“好玉必好工,好工必好玉、好玉不作伪、作伪没好玉”,“高档料搁精工”等, 都是千百年来奉行的金科玉律。当下,我们只要对比一下和田新玉和古玉所面临的基本现状,就会进一步证明这一判断正确性。一是和田玉资源面临枯竭,而需求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越来越突出,二是价格持续上涨仍未见底。自八十年代以来,和田玉原料的价格一路上升,特别是和田子玉原料价值增长速度之快,实在令人惊心动魄,短短二十几年,价格增长近千倍,没有哪一种商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可与和田玉子料相比。据新疆维吾尔

6、自治区宝玉石协会统计,2007年,一级白玉子料每公斤达100万元以上,2008年,和田羊脂玉每克达10.000元以上,到了2009年每克猛增到20000元左右。而古玉的价格却是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市场行情长期以来不够看好。在这种价格差悬殊极大的情况下,试想,作伪制假者也好,仿古者也罢,他们会拿一块身价昂贵和田新料去作伪仿古吗?有这种可能吗?值得吗?事实上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他们是傻瓜,在大脑出了毛病的情况下,也许才会做出傻事。作伪和仿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用最低廉的成本赚更多的利润。当古玉价钱卖不过新玉价钱的情况下,作伪和仿古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还要赔钱时,他们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

7、断,当下用和田玉作伪和仿古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既然如此,当我们在收藏古玉时,只要发现和认定是和田玉料的器物,十有八九就是真古玉,应当毫不犹豫地先买下来为上策,暂时不要为其他太多的顾虑而错过了机遇。因为在汉以前,根本就没有仿古作伪这一说,那时的玉为神玉、王玉,只有王室贵族才有资格用玉佩玉,那时,和田玉资源既充足又精美。到了唐宋,玉才开始逐步过渡到民玉阶段,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便有了仿古。不过,这时的仿古用玉,一般也是用的好玉。要是能买到古仿古也是不错的运气。当然,前提是必须具备足够的识别和田玉的知识和能力才行。至于做工对不对,到不到代等问题可放到以后去慢慢地研究,慢慢地去争论。只要确定无疑是和田料

8、的古玉,一般来说,其他方面也都错不了,因为这是一条自古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在当今仿古造假泛滥成灾、专家良莠不齐,甚至有些专家连玉种和真假都分不清的情况下,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最佳选择。退后一万步,就算其他方面仍有人坚持说有疑问,那也不要紧,只要承认是和田玉料就全值啦。 4、和田玉具有天地间最美特征,底蕴深厚,寓意深远、传世永远,无与伦比。只要有爱玉、尊玉之心和君子比德于玉之人,几乎都能听得懂、看得懂、学得会欣赏它的音容美貌。因为世间所有的玉中和宝物之中,最美的,最动人、最有神性、最有灵性的,不过是和田玉,世所无与伦比。俗话“无玉不成国,无玉不成王,无玉不成宝之说举不胜举。它是玉中精

9、英、众玉之魁、国中之宝;它是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它源于神山、孕于圣水;它具有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脆舒远悠扬的特点;它呈现为石、水和血的特性,像石头一样坚硬,像水一样晶莹,又像血一样流布着人的精气;它暗示光洁、温润、坚固、永恒等一切玉器的物理属性,同时也隐喻美丽、年青、华贵、健康、驱害避邪、吉祥、财富、权利地位、道德纯净和灵魂的永生;在古代,玉字可解释为佩戴于王者腰间的那一个点状饰物,它虽如此细小,犹如天地间的一粒粟米,却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权力气味,这是自然精英和人类精英的合二为一,是玉和人的内在置换,人获得了玉的自然灵性,而玉获得了人的精神高度;和田玉和玉文化,历来

10、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礼仪的、道德的、艺术的等等活动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世上没有哪种东西或者物品能像和田玉一样,有8000多年的实物历史和文字记载,也没有什么东西或物品,能替代和田玉这样在全民族、整个国度都融贯在和田玉文化之中;今天的华人无论身在何处,依然尊玉、爱玉、藏玉、佩玉、玩玉欲罢不止,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深厚、神秘、神圣的玉文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源源流长,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底蕴。我很坚定地认为,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器,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艺术、收藏财富、收藏国中之宝。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地增值保值,永远地宝贵。如能收藏到,人生之大幸也

11、。长期痴迷于玉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人就要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因此通过自学培训和收藏鉴赏实践知识的积累,考取了职业翠玉鉴定师资格。用自己的藏品、自身收藏鉴赏、把玩的实践经验和感悟,全方位多渠道地学习 、研究、探索古玉鉴定辨伪秘诀的解读方法,希望从纷繁复杂、众说不一和秘不宣人的困惑状态中,试图寻找出古玉不容侵犯的根本特征、规律、现象和本质。因此,我先后撰写了“乘物以游心、感悟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之首选”、“专家鉴定要大兴慎之又慎之风”、“我对古玉鉴定辨伪秘诀的解读”和“以身体之、以血验之”、“感悟古玉真伪”等100多篇有关鉴定辨伪的感悟和心得。据相关记载,玉器的鉴定辨伪案例,最早始于

12、著名的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卞和献玉的事件。故事涉及上至三朝皇帝,下至专家、学者和忠心耿耿的献玉人卞和。故事情节曲折、悲壮、精彩、感人至深,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另据相关资料记载和实物证明,仿古玉约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到晚明(十六世纪中期)颇为盛行,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期,八十年代是它的泛滥期,泛滥至香港和台湾。仿古玉在明末就已引起文人的警惕,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就遇到过仿古玉,还向玉工姚宗仁请教过。乾隆十八年(1753年),弘历还写了一篇玉杯记,记述了此事的经过。仿古玉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当今最为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古仿古与当今的作伪造假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仿古,大多是为了尊

13、古崇古情结的需要,而当今的作伪造假,完全是一种利益驱使下的欺诈行为。由此给古玉收藏领域造成了灾难和困惑,有人为此吃亏上当,甚至倾家荡产,有人为此郁闷悲观,有人为此谈古色变,有人敬而远之、还有人主观武断地对民间藏品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根本不承认、不相信、不认可民间藏品。为了寻求古玉鉴定辨伪的秘诀和秘招,有很多人为此苦苦地思索、探寻与求教,有很多收藏人为了给自己的藏品求得一个“权威”的说法,不知花了有多少冤枉钱,结果还是遭到了错判等等。在收藏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缘故,一些掌握了古玉鉴定辨伪秘诀和密招的人,往往都采取秘不宣人、秘不传人,守口如瓶的态度和做法。那么,古玉鉴定辨伪到底有哪些秘招、秘诀和

14、规律可循?又如何在实践应用中来解读和应用?。对于这个问题,我经过长期的实物上手、“实战”体会,潜心学习、探索和研究后,十分乐观自信地认为,所谓古玉鉴定辨伪的那些秘招、秘诀,只要有兴趣、有悟性,肯下功夫,有开门实物经常上手,长期坚持,是完全可以掌握的。乾今为止,不论造假者怎么玩花样,其手段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真品的根本特征,是造假者至今无论如何也是仿不出来的。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其基本规律,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对造假者仿不出、复不出的“禁区”、“破绽”和“死穴”,了如指掌,就完全可以紧握“杀手锏”,游刃有余地识真辨伪。在解读古玉鉴定

15、辨伪秘诀的过程中,我坚持的立足点是,一是立足于解读出古玉的不容侵犯的根本特征、规律、现象和本质。因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在运动和变化中都有它自身的特征、规律可循的。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立足于解读出现代作伪所不能及的工艺和效果。因为无论现代作伪手段纵有十八般武艺,仍有无能为力的地方。三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出真假古玉的真假面目,四是坚持用自己的藏品、自己的亲身实践、自己的亲身体会、亲身感悟说事。坚持把收藏、鉴赏、保管融为一体在反复研究考证的基础上,我对每一件藏品都完成了建档立卡、拍照并撰写出基本数据和特征

16、描述,输入电脑,把实物保管鉴赏和电子文档管理鉴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09年9月,我首次报名参加全国性的高峰收藏论坛和交流展。结果首次亮剑,旗开得胜。2009年9月15日,经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专家委员会审定,我的藏品“宋.和田白玉羊羊得意玉摆件”和“清.乾隆工羊脂白玉玉如意挂件”,入选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第二届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民间收藏交流展。同时,和田白玉“羊羊得意玉摆件”还入选了本届论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展集粹。2009年9月20日,经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专家评审组评审,我撰写的论文“乘物游心”、感悟收藏、和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的首选两篇论文,入选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学术研讨会,并编入盛世收藏经典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文集,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另有一篇专家鉴定要大兴“慎之又慎”之风的论文,也被编入论文集附录: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全国收藏文化学术研讨会选送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评论文目录。据本届论坛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我的论文数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