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3603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除了认为了推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二、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科技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本领,增长知识和才干。所以应本着这一原则,尽量让学生多走近实验室,发挥它的作用,观察、实验、研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方法,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三、方法和措施1、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先进的现代科

2、学教育观,摒弃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2、开展生动的科学课,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经过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3、建立科学课文件夹,让学生记录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4、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5、在科学课中,树立安全意识。(1)具有安全使用科技材料和工具并进行安全操作的知识和能力。(2)具有照看、处理实验能力

3、。(3)具有安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4)具有在户外_学生安全进行活动的能力。(5)保持一个有_、有秩序的活动空间上述几点只是自己的一些设想,还不是很成熟,比如。活动的时间能否保证,活动材料是否能找到,这些对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需要有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和一个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所以自己一定朝着这个方面努力。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二)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得日益火爆,成为孩子们眼中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弥补课时少的缺憾,而且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4、,为了该项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开展得更具成效,下面将本学年度的第二课堂活动工作总结如下:一、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是为培养未来世纪所需的创造人才打基础,而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层次教育。因此,本学期,继续把课外活动中的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重视创造教育,不断发展创造教育成果。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科学注重营造活动氛围,突出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成立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绘画、活动、科技、摄、养、种值等各类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启迪了孩子们的潜在智慧和思维能力,

5、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二、开扩视野、重点培养。本学期活动内容较有创意,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尤其是手工劳作、绘画、科技等方面,其他小组也向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发展。三、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建章立制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强化管理,狠抓落实,这是抓好科学第二课堂活动工作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健康有序进行,教师制订了相关的措施,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搞一刀切,而是把普及与提高带入第二课堂活动。各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先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学起,循序渐进。采取鼓励为主,辅导为主,激发为主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我完善,避免因程度不同、接受力和智力差异产生的受挫后自卑心理。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五年级两个班第二课堂活动卓有成效、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2页共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