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35944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复习知识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1、观潮1.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2.潮来时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抓住了来潮时潮水的(声音)、(样子)、(气势)等特点来进行描写的,也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钱塘江大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因为(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2、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世界上最高的大河)。作者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3、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一文,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一棵茂盛的大榕树),而没看到(小鸟

2、),第二次看到了(许多动作不一的鸟)。.作者在看到大榕树后,发出了感叹之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因为它(高大、茂盛。)3.文中前四次出现“鸟的天堂”都加引号,是因为(鸟的天堂是指的大榕树,把大榕树夸张成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最后一次没有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看见许许多多鸟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真像天堂一样。)4.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因为(大榕树给鸟提供了环境)(农民们不许捉鸟,保护了鸟的生活环境)。4、火烧云本课时按照(火烧云来了)、(云退后)的顺序介绍了火烧云的变化,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态变化)。5、古诗两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

3、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2.“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题西林壁让我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结果是不同的,我们要全面看事情。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

4、,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6、爬山虎的脚1.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颜色绿)、(长得整齐、均匀)。2. 脚的特点是:爬山虎的脚生长在(茎上);刚长出来的脚是(嫩红)色的。3. 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触着墙的,细丝逐渐变成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和圆片逐渐变成灰色)。4. 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指(所有叶子都朝一个方向,长得整齐),因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紧紧拉住茎,茎连着叶,所以一顺儿朝下。)5. 通过课文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方法是(

5、细致、长期连续观察)。7、蟋蟀的住宅1.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2.“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的功能。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指什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从

6、“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不利用现成的住宅”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4.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另外蟋蟀住宅的选址,住宅内外的设计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等。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9、巨人的花园1.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拆围墙前后(巨人态度、感觉)的对比。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2.“换来寒冬的是我那

7、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10、幸福是什么1.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2.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通过辛苦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使别人幸福,自己才会幸福)。11、去年的树1.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故事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遵守诺言)

8、。2.“鸟儿睁大眼睛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1)两句话中都有“看”,鸟儿没看见(朋友),只看见了(灯火),第一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第二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朋友,我遵守了诺言,给你唱歌,我要走了,再见)。” 12.小木偶的故事1.童话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家创作的)。著名的有(丹麦的安生童话)。另一类是(群众中流传的,后来经人搜集、整理),如(格林童话)。13、白鹅1.本文作者是(丰子恺),他不但是(散文)家,还是一位(漫画)家。2. 本文作者运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9、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3.本文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还运用了(反语)来表达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

10、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4.“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大模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鹅的(步调从容),更显出了鹅的(高傲)。5.“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吃饭时必须是(三眼一板)和它(一丝不苟

11、)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6.“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在旁伺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句话作者把人比作堂倌,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这是反语。7.“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这是一句反语)窥伺的意思是 (偷偷地观望,等待时机。)这句话中把鹅比作(老爷),表面是(贬低鹅),实际上表现出作者(喜欢鹅的思想感情。)14、白公鹅1.白公鹅课文是从(走路的姿态)、(活动)两方面写的。本文作者用了(拟人)、(夸张)的写法

12、。2.破折号的三种作用表示(解释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移)。3.白鹅和白公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不同之处:语言风格不同,叙述的语气不同。15、猫1.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可爱)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作者用(举例子)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2.猫的性格古怪表现(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3句段理解:(1)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13、。“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2)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3)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6、母鸡1.作者是(老舍)

14、,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2.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3.“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是(作者看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为母爱感动)。4.猫和母鸡写法上的相同点:(采用总分段式文章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作者的语言生活化写动物的特点都是举生活中的例子。)17、长城1.文章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第1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运用了(列数字)和(比喻)的说明方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

15、)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垛子)、(射口)、(瞭望口)、(堡垒);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3.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是(过度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长城(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8、颐和园1.这篇文章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课文(移步换景),通过“(进了、绕过、走完、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