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4358327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例一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教师常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听得较乏味,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而显得压抑、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俯首贴耳,盲从依附。而在这堂课中,我们的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中我们也尽量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课堂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范例二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

2、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诵读全诗后,要求学生说说究竟是谁送谁?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抽小组汇报的时候,多数说成是“故乡水送行舟”,只有一个小组回答是“故乡水送诗人自己”。问他们的根据,都能抓住文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句,就是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借水传情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可见,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诗歌语言含蓄跳跃的特点。 其次是在讲颔联“山水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其意境。有的学生还能加进自己的想象把四句二十个字的诗,

3、描绘出一百来字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可见,在阅读课中哪怕是诗词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花很多的心思去设计、引导。 范例三登岳阳楼教学反思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动乱,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

4、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

5、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由于朗读次数多,自主学习时间长,再加上开始电脑病毒导致课件播放不出声音,中途往返于中控台、黑板等,后面当堂检测时间就比较仓促。这说明自己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估计的还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应用电子教鞭,就会从容操控课件,节约时间。 二是默写的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在

6、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就进行默写训练,有点仓促,也比较突然。如果能在全诗学完后进行默写,就会随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学生探究主旨时,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轻轻点水,不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先学,就要紧紧扣住重难点和考点,认真设计学生自学的题目。就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

7、体作用。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后教,就要积极引导,引在知识的关键,导在学生的难处。要善于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堂训练,就是要应用课堂所学,解决高考中的实际问题,练在点子上。 范例四登岳阳楼 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辅以小黑板“经典回顾“,选取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惜的是,当我

8、踏上讲台那一刻开始,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所讲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或许跟我的语言表达有关吧,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更加努力的。 范例五登岳阳楼教学反思:这首诗上过三遍,每一遍设计的方案都不同。这实录是最后一次的教学设计实践。前两遍都是从写景句入手,第一遍是抓住登临之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的特点,设问: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眼前之景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对这两个问题研讨中引入不同的古人诗评加以比较。尤其突出 “阔狭”的评价。但是由于缺乏读的体会,学生很难入境。第二遍,直接入题,让学生读一读,设问:登楼看到了什么?你面对这样的景会有怎样的感触?杜甫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9、杜甫会如此?学生对于描绘诗境还是比较很模糊,基本上是一种翻译。前两遍教学比较后,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读得不充分,再加上我的引导不到位,课堂时间也比较紧,因而才有了第三遍的教学设想,还是要充分地读。但是,第三遍教学,由情感再引向景与情地关系,好像对景的体会又不够充分。综观三次教学,我的最大困惑在于:课堂时间都比较紧,置身诗境,到底要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好操作又有效?能不能通过一首诗的赏析,给学生总结置身诗境的一般性方法? 范例六登岳阳楼教学反思加强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当然,诵读不同于死记硬背。所谓诵读,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的,换句话说,诵读的思维前提是理解,是对文

10、本内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诵读的关键,而诵读必须以读懂为前提。理解的实质,在于读者以原来掌握的固有知识与读物中的新知识建立必要的联系,这种联系愈深广,理解便愈全面,从而实现自然而然的记诵效果,其中,有着学习者的积极思维活动,真正实现了文本与读者间的平等对话,所以,诵读并不会让学习者感觉枯燥无味,相反,它会激发读者反复阅读的兴趣与热情,激发读者的思维,提高读者的理解力及记忆力,是语文积累的有效学习方法。诵读材料多了,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及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研讨与实践的深入,主体性阅读与阅读的主体性已经成为诗歌教学的轴心所在。而教师的主体性阅读,无论多么深入,多么具有个性和

11、魅力色彩,若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主体性,那必将是一种无价值的挥霍,而课堂教学也必将以遗憾告终。作为诗歌选修课程,应该“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另外,诗歌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很适合诵读。为了使学生深刻领悟诗歌深邃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感受艺术美的熏陶,笔者在设计这一课的学案时,注重了诵读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包括粗读、品读、诵读多个环节,注重了引导步骤,从引导学生赏析意象与意境入手,领略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特点,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了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学习效果良好。当然,由于各方面因素所限,本课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对于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上不够系统;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对于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涉及不多,对于诗歌内蕴的涵泳品味不够深入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