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353251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合成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力的合成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力的合成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力的合成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力的合成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的合成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合成说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力的合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 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在高中已学习了位移、 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 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 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 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理解和 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2、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等效替换、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

2、念。(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 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 型加以分析。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 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

3、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 用。四、教学方法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 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 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 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五、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由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 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利用 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最好是教室内存在的 和生活中

4、常见的,比如灯棍、风扇、自行车的结构等。以此完成重点内容“等效 替换”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学生完成初中所学二力合成内容后,再 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 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2、探究活动:通过亲身探究,完成探索过程。解决重点内容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 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 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读数: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 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

5、何探 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3、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问题: 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0呢? 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 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猜测存在的 关系。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5、例题分析,强化主题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

6、法求解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通过 过程探究,动画播放和练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6、问题扩展 取一较大质量砝码,用细棉线提起,学生讨论用一根线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教师: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不如一根线呢? 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学生预测:分组完成计算力F=60N,力F =60N。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为0、60、90、120、12180时,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出二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并完成探讨:合力和分力间存在什么关系。 回扣现象解释。教师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加深印象例 3、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

7、围(1)、F=8N 、F=10N(2)、F=2N 、F=10N(3)、 F=10N 、F=10N1 2 1 2 1 27、引申: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想象: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多个力的合力如何求出?。学生讨论的出,教师再次展示课件以加深印象。8、共点力。简单给出即可,不做重点解释。 共点力分析,指出高中研究范围和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范围9、学生交流,小结10、作业力的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4、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用实验探

8、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设计方案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提问:什么是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 点力)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以及相关知识。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学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蘑菇石、山西悬空寺、芭蕾舞、自动扶梯等)让学生感受自 然界、生活、艺术等不同领域存在的平衡之美;同时初步感知从物理学的角度所

9、谓的平衡状 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讨论交流呈现实际例子,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分析下面实际例子中,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哪些阶段,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实例1:飞机从起飞,到一定的速度平稳飞行,再到降落,最后停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实例2:观光电梯从一楼静止开始运动到39楼停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表述3、注意点: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与静止是不等价的,这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 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为0,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 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 趋于零,因

10、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学1、理论推理 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教师引导: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中物体 不受任何外力是不可能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时与不受任何外力是等效的。师生推理1: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合=0师生推理2:从加速度的角度分析,平衡状态的条件。(只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不能从牛 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 小结: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说明: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0,物体的加速度a=0;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2、

11、实验探究器材:钩码(50g)若干,细线, 小钢丝环,弹簧称两个(教师演 示和学生实验视具体情况)探究过程:(1)探究二力平衡。如图1操作(可以改变钩码个数物体运动的速度時0,物体的加速度a=0.(2)探究三力平衡(研究对象为重力忽略的小钢丝环)。如图2操作 作图探究1: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小钢丝环的平衡条件。 作图探究2: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一条规律:物体在三个共点力 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跟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统一条直线上。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有系统连贯的感性认识。分析推广:n个力平衡:其中任意

12、(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直线上拓展教学:(视学生情况取舍)其实,当物体在多个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果通过 平移力的作用线,使之首尾相接,必然会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我们根据能否构成一个封 闭的多边形,来探究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展示平移的过 程,对“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 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应用教学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所示,若鸟笼重 19.6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详细解答见教材 教师:注意解题规范和思路分析过程。 引申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用分

13、解法求解。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变式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变式1:三段绳子的最大承受力相同,当鸟笼重力越来越大时, 哪段绳子先断? 变式2:将OB绳子移到水平位置,OA的方向不变,求这时绳 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 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 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三步应用平衡条件。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式子(或方程

14、组),运算求解.对 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三、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物体平衡的种类教学 教师演示:用带凹槽铝塑板做成轨道,演示如图实验。 从观察现象得到结论:1、不稳定平衡:如A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下降,就会失去平衡, 且不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不稳定平衡。2、稳定平衡:如B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上升,就会失去平衡,但 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继续保持平衡,这样的平衡叫稳定平衡。3、随遇平衡:如C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既不降低也不上升,物体 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叫随遇平衡。稳度教学制作“平衡针”来演示,

15、说明物体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物体越稳定。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重心和稳度实验内容和现象:把一根细铁丝从软木塞的中心穿过.在针的一端插上一个泡沫球.再另外取一根细铁丝,穿 过软木塞,并将细铁丝弯曲,在这根细铁丝的两端各插上一个橡胶瓶塞,见上图.注意伸出 软木塞的一端不宜太长.将此端放在任何一个凸出点上,该系统都将对支撑点保持平衡. 演示1: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软木塞下移,特别是 使系统的重心低于系统的支撑点的位置,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也是赛车的底盘为 什么尽可能安装得越低越好得原因.只有这样,赛车在急转弯时才会紧贴地面而不至翻倒. 演示2: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接触点处的毛衣针折 成一个“类似V形的底盘”,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高大建筑物通常建 造成上小下大的原因。作业:教材P93 5、6、8题实践作业:教材“迷你实验室”看谁垒得好教学建议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 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理论推理和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及在实例中的应用,是本节 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