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35130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起重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说 明第一节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 项目名称:聊城华兴起重机设备有限公司年产600台桥式与门式起重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聊城华兴起重机设备有限公司三、 项目法人代表:姓 名:张培乐联系人:韩传峰联系电话:13780700888邮政编码:252527四、拟建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环路南首,东邻260省道,西邻原冠莘路,南邻冠县二干渠,北邻一般农田。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名称:聊城市正信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工咨乙9401016资格等级:乙级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三节 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一、研究工作的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

2、政策,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及规定;2、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3、冠县的有关政策、规定、证明文件;4、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资料;5、有关设备询价资料。二、研究工作的范围1、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必要性、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产品销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量进行预测;2、对产品方案、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进行论述,通过研究确定项目拟建规模,拟定合理工艺技术方案,并确定设备选型;3、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厂址、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进行研究;4、对项目总图运输、生产工艺、公用设施等技术方案的研究;5、对项目的消防、环保、劳动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的评价;6、确定项目实施进度及劳

3、动定员;7、对项目投资进行估算,测算项目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提出财务评价结论;8、提出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结论。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概论一、概述(一)目标及生产纲领本项目为聊城华兴起重机设备有限公司通过购置剪板机、卷板机、切割机等关键设备组成起重机生产线,形成年产600台桥式与门式起重机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根据市场分析及考虑到企业现有条件,本项目拟建设年产600台桥式与门式起重机项目。项目需购置设备27台(套),并针对公用设施和环保及其设计要求增添相应设备。(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00万元

4、。所需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快。(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经测算,项目完成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项目建筑面积1910平方米2总投资800万元 2.1建设投资400万元其中: 建筑工程费用134.6万元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135.8万元土地费用50万元 2.2流动资金400万元3年产桥式与门式起重机600台4营业收入4200万元5投资回收期3年6投资利润率12%7投资利税率31.25%8建设期6个月 (五)社会效益本项目完成后,聊城华兴起重机设备有限公司通过生产桥式与门式起重机产品,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对起重机的需求,而且可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就业,并能充分利用

5、当地资源。因此,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二、结论本项目由聊城华兴起重机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建设起重机生产项目形成年产600台桥式与门式起重机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本项目经济效益良好,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项目可行。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考虑到工程建设的周期和资金周转的合理性,本项目在具体实施时宜采用以销定产的策略,因此企业应在建设初期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背景一、聊城市概况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径11516-116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

6、。总面积8647平方公里,总人口557.5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市境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平原沉降区与鲁西隆起区的衔接部位,海拔高度变化在13-38米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土壤多为褐化潮土亚类和潮土亚类,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分为II、III、IV级地,表层多为壤质或砂质,耕性良好。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荏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设126个乡镇、办事处,6516个村委会。聊城市历史悠久,因古有聊河、春秋时期曾称聊邑而得名。明清两代,聊城因河运发达,百业俱兴,被誉为“漕挽之

7、咽喉,天都之肘腑”,“江北一都会”,繁荣昌盛达400余年。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江北水城、山东省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全市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矗立在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建于明朝初年,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雄伟挺拔,气势恢弘。面京杭运大运河而立的山陕会馆,规模宏伟,布局毫华,体现了昔日聊城作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腑”、全国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的繁荣奢华。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曾藏珍本古籍22万余册、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另外还拥有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运河钞关、三国曹植墓、临清舍利塔、阳谷狮子楼等一大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8、金瓶梅、水浒传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孙膑、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都是聊城人民的代表,都是聊城的骄傲。中国重要的机械制造加工基地。农用运输车、大中型客车、重型载重汽车、拖拉机、草坪辖草机、剑杆织机、柴油发动机、麦稻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橡套电缆、光缆、磁力吸盘、油泵油嘴、各类轴承等产品门类众多。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在聊城周围,半径400公里以内覆盖2亿多人口,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与市场聊城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40余处。聊城市城乡集贸市场476处。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

9、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钙西黄牛等名优特产品驰名中外。优质小麦面积已达420万亩,6个县市被定为国家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50万亩,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5处,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品牌66个,年生产能力204万吨,产量居全省首位;食用菌栽培面积1600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莘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双孢菇之乡”和“中国香瓜之乡”;果树种植面积达68万亩,其中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市花生种植面积8万公顷;肉产品精深加工148万头,羊存栏量60万只。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聊城围绕

10、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储藏、运销,发展起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72家。拥有国际领先的加工设备,广大的肯德基等世界知名快餐店的原料采购基地。肉牛出口居山东省第一位,肉鸡饲养、加工、出口居山东省第二位。果品、果汁、食用菌和速冻脱果蔬产品销往五大洲40多个国家。近年来,在聊城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9.1亿元,比2000年增加414.4亿元,五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80美元,年均增长14.8%。境内财政总收入和地

11、方财政收入达到52.5亿元和26.2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31.9亿元和13.8亿元,年均增长20.5%和32.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527.9亿元和415.9亿元,较2000年分别增加279.6亿元和215.3亿元。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造性地提出并打响了“江北水城”品牌,带动城乡面貌焕燃一新。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推进,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6.3%提高到2006年的34%。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52亿元,其中聊城城区2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聊城城区及7个县市城区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城市交通等功能逐步完善。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6.

12、9万人,新地转移农村劳动力72.8万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019、3448元,比2000年增加3679元和1226元,年均增长11.1%和9.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59.2亿元,年均增长11.1%和9.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59.2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达到30.8和33.2平方米。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98.2、156.5和6.8万户,年均增长11.7%、49.3%和3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增长2%以内。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市场取向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发展之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平安聊城、文明聊城、和谐聊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冠县概况冠县位于山东省最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3万亩。下设17个乡镇,754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冠县是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9%。境内四季分明,春有花海,夏有林涛,秋有金黄

14、,冬有雾淞。马颊河度假村风光独特,是中国江北水城(聊城)重要的旅游景点,投资2亿元的天沐温泉项目2006年建成投运。按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搞好县城建设,四环路全部开通,服务设施齐全,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02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冠县是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县、著名的“鸭梨之乡”和毛白杨繁育基地,培植形成了林果、蔬菜、畜牧、油料四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树木8000万株,木材蓄积量138万立方米;有果园面积30万亩,果品年产量3亿斤;瓜菌菜面积40万亩,年产量20亿斤,斜店乡被誉为“江北黄瓜第一乡”,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畜禽存栏量885万头(只),肉蛋年产11.1万吨;花生种植面积稳定

15、在30万亩以上,年产量1.4亿斤。该县区位优势明显,既背靠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又面向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内陆省份,处在东西部经济、技术、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连接京九、京广、京沪等铁路主干线的邯济铁路穿越县境,东距京九(聊城)40公里,西距京广(邯郸)80公里,济聊馆高速公路、329省道横穿东西,京九、京开公路纵贯南北,实现了“一个半小时上天(济南机场),五个小时下海(青岛港口)、进京(北京)。”近几年来,在冠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13547”的工作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26.5%和20.3%;三次产业比达到27.5:47.7:24.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亿元,增长27%;境内财政收入完成2.98亿元,增长4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增长29.5%;农民人均纯收入3841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4.13亿元,增长10.55%;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