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434612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介技术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摘要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很多农村劳动力到大城市寻 找就业机会。留守儿童作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 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 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于缺乏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性格自闭、孤僻,迷恋 媒介交流。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 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合理地利用媒介,学会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学习 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理性地解读媒介信息,是摆在教育学者和传媒学者面前一项 相当现实的课题。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与大众

2、传媒的接触情况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 当今传媒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指出大众 传媒在农村留守儿童社 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引 导,提升其媒介素养,并加强传媒行业的自律,使大众媒介不再是留守儿童获取精神 慰藉的工具,而是他们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有力帮手。关键词: 新媒介技术 留守儿童 情感价值观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并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水 平进行评价,在这些实证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相 应的对策和建议。1留守儿童的新媒介接触情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产物正在慢慢的在老百姓中间普

3、及,对于留守儿童 而言,这些科技产品也渐渐的成为了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不自觉的扮演者培养情 感和对孩子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角色。根据网络上的某个关于留守 儿童的新媒介接触情况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8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电视,另有 15% 选择了网络,选择广播和报纸的留守儿童人数为零。1.1 电视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核心角色电视目前在普通百姓家里已经基本普及,这也成为了大多数留守儿童了解外界的 途径之一。根据网络上的某项调查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主要动机为获得消 遣娱乐,将电视作为获取新闻与信息渠道的仅占17%,位居第3 位。由此可见,追求 “愉悦”成为留守儿童电视使用中最为

4、重要的方面。对观看“愉悦”的追求,折射出 这一群体与同龄人迥然不同的境遇:缺少温情的生活环境,代际沟通困难等。在内容偏好上,超过2/3 的留守儿童更为喜好轻松、幽默、搞笑的动画片、青春 偶像剧、综艺娱乐节目等,偏好新闻与实用资讯类信息的不足1/3。留守儿童在电视 内容上的偏好,与他们的使用动机是一致的:对观看“愉悦”的追求,使得他们有意 无意地远离新闻和实用资讯,而转向能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 活的不快乐的娱乐消遣类内容。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媒介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 非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社会的窗口,而是他们获取精神慰藉和力图逃避现实的工 具。1.2 留守儿童与网络除电视

5、媒体外,网络也是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媒体。问卷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平 均每周上网2次,平均每次使用网络约 33分钟。上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人电脑 (53.8%),其次是手机上网(35.2%)和网吧上网(11.0%)。网吧上网的人数比例虽 然不多,但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网吧上网的留守儿童多为迷恋网络游戏的重度使 用者,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与对电视媒体的使用相似,留守儿童的网络使用亦呈现出较强的“愉悦”追求。 在四类网上活动中,留守儿童最为偏好网络娱乐,如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网络音视频 等,其次是网络游戏。留守儿童对这些网上活动的偏好,表明网络同电视一样,在留 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

6、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一个提供精 神慰藉的角色。2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 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 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 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 ,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 的缺失付出代价。2.1 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 家一

7、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 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 逆反心理强等问题。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 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 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 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 “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

8、其行为 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 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 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 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3 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 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 年 9 月,教育 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 1260 万,义务教育阶

9、段留守儿童 2200 万。3.1 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 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 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 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 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 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 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 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 88%。3.2 缺乏抚慰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

10、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 3 次,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 1 次;近 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 1 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 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 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 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 20%。3.3 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

11、,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 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 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 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4新媒介技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而社会环境中的媒 体又是其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全民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猎奇的、过分娱乐的 甚至虚假的资讯充斥着电视网络,一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直接影响 了留守儿童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留守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接触人群有限,长

12、 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下,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面对海量的媒 介资源,他们不能有效地、自觉地进行过滤与筛选,无法对媒体所报道的人和事做出 正确的、理性的评价。一些低俗的、不真实的内容,容易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审美 观以及心理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其盲目地跟风模仿,形成错误的人生追求。5 结束语在缺少亲情慰藉的情况下,多数留守儿童以电视甚至网络作为情感依托,对他们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使用媒介、客观地评价媒介、理性地对待媒介的 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服务的能力,从而成长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公 民,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这一议题的完成,需要政府担任主导和协调 角色并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以及包括家庭、学校、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内的多方力量 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参考文献:1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 2006(7)3 周翔,田坤,叶敬忠留守社区与留守儿童问题初探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