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33722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一)畜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1(二)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6(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7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主要目标11三、产业布局12四、战略重点14五、重点建设内容18(一)动物保护监管体系18(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防控体系19(三)畜牧科技支撑体系20(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程21(五)畜禽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工程21(六)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23六、保障措施23(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23(二)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现代畜牧业稳定发展24(三)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畜牧业

2、科学发展25(四)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27(五)创新发展机制,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27附表30四川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一览表301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四川是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发展正处于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畜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推进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畜牧业大省向畜牧经济强省跨越,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特编制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

3、划(20112015年)。一、“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畜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畜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战胜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干旱、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不利影响。立足省情,创新发展思路,紧扣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主题,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扎实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取得突破性、阶段性显著成效,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到2010年底,圆满完成了畜牧业“十一五”计划任务。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是四川畜牧业发展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五年。1. 生产总量稳步增长,产业地

4、位显著提升。2010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26.7%、37.6%和27.1%,年均增速在5.3%、7.5%和5.4%以上,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9.0%、6.0%和2.5%。实施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2008年到2010年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030万头。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1705亿元,比2005年增长38.5%。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1261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6.0%。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 生产方式快速转变,产业水平上新台

5、阶。“十一五”期间,在资阳、遂宁、眉山启动现代畜牧业试点,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建成了1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从2005年的3158个发展到14343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9.8%,比2005年提高32.3个百分点。优质种畜禽场从2005年的577个发展到1084个,生猪外三元杂交面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牛、羊、兔良种面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一猪独大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6.6%。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规模以上畜牧业企业发展到629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128家,养殖专业合作

6、社发展到7321个、新增3326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各种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600万户,占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总数的56.0%。畜牧业发展进入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3.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畜牧业财政投入达101.28亿元,比“十五”增长3.5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启动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稳定的基层防疫队伍,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全面加强,健全完善了防疫屏障、防疫监督、疫情监测和疫病控制四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实现了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转变、春秋季节性防控向全年四季常态防控转变。“十一五”期间,全省没有

7、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在全国率先开展饲料、兽药全覆盖抽检,建设了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在146个县(市、区)开展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新建32个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省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品基地分别达到532、531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312、189个。五年来,面对全国严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全省没有发生动物源性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十一五”期间畜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3项,其中中华农业科技奖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30项。饲料、兽药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742.5万吨,工业产值达到253.3亿元,分别比2005

8、年增长38.9%和56.0%,居全国前列;兽药GMP生产企业达到104家,比2005年增长5倍,年产值21.8亿元,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2.5倍、19倍。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建立了14个全国性畜产品定点交易市场,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生猪监测预警系统,与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发展生猪现货和远期交易,抗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4.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机制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以市场化的理念抓畜产品流通,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大力推广“龙

9、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总结出“六方合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将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无缝整合,构建了生产发展、多方共赢的产业化框架。“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被温家宝总理批示印发全国学习借鉴;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纽带功能,提高农民在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的价格主导权和话语权;实现降本增效,探索建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鼓励由产业链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市场风险金,提高了养殖环节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创新

10、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注重通过财政贴息和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畜牧业建设,放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效应。5. 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基本制度,深入推进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体系等重大工程建设,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在川西北牧区33个县实施退牧还草5820万亩、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98万亩、灭鼠治虫5739万亩次和省级“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1.2万户、牧区优良牧草种植推广示范56.5万

11、亩、牧草种子基地20万亩。全省累计围栏改良草地5900万亩、人工种草5846万亩、飞播种草11.29万亩,牧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了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建成1个省级、3个州级、4个县级防火物资储备库(站),提高了草原防火能力。启动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加快畜种和草种的“两个改良”步伐,推行牲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大力发展牧区特色畜牧产业,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6.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在抗震救灾中,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3217万头(只),环境消毒16亿平方米,紧急免疫灾区动物1256万头(只),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

12、,成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科学编制重建规划,精心组织项目实施。至2010年底,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畜牧业项目开工率100.0%,完工率93.0%以上,完成投资86.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96.7%以上,圆满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和提升,生产总量和发展质量均超过了灾前水平,为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内涵、功能和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上,由传统的养殖生产环节变为包括产前、产中、

13、产后一体化过程,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商品经济畜牧业;功能上,由满足温饱变为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符合营养、生态和安全的要求;定位上,由家庭副业变为支撑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稳步提高,散养比重不断降低,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我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方式。三是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优势畜禽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四是产业化带动主体不断壮大,畜牧业产业化

14、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数量大幅增加,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为推进畜牧产业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五是发展模式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养殖小区(园区、基地)发展模式,创造了“六方合作+保险”等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畜牧生产组织体系,将有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有利因素政策扶持有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大部署,要求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的革命,努

15、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国家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川府发200815号)、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从政策层面破解发展规模养殖用地、融资、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难题,逐步形成了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机遇良好。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整个西部包括四川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30年和西部大开发10年的建设发展,我省步入了经济发展的上升通道,蓄积了在今

16、后若干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势能,加之我省特有的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对口援建政策效应,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畜牧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空间巨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必将推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和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产业基础扎实。我省气候温和,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禽品种资源多样,适宜畜牧产业发展。尤其是2007年现代畜牧业试点以来,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