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337111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word(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间(jin)或 逃遁(dn) 绿(l)林 繁华酥(s)骨B菜圃(p) 静谧(m) 月晕(yn) 涮(shun)羊肉C贫瘠(j) 赭(zh)色 矫(jio)饰 熠熠(y)闪光D黏(nin)合 悲怆(chung) 远阜(f) 曝(p)背谈天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在数千年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澜金缎中,在一切突然彻悟的瞬间,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

2、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B.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C.海天茫茫,风尘碌碌,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D.不应该怨天忧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3、填入下列句子空格处,与上下文最连贯、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 )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 对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干涉你对“志愿”的选择,但也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杨子十八岁和其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 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韩少功我心归去)当我们的来福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

3、倒了下来,一只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 的静静的岩石中去。(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A、抑制 离 无动于衷 B、控制 离 坚冷如铁C、控制 弃 坚冷如铁 D、抑制 弃 无动于衷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B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C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的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D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5.下列各句中

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 B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也许我会写一本叫西地平线的书,来记录我这几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C虽然我生在北平,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但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D.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会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6.把下面带序号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

5、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数,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 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使它们成为美景 而在它处处有空儿A B. C.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举匏尊以相属 B或师焉,或不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凌万顷之茫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舞

6、幽壑之潜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方其破荆州 D顺流而东也9.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月出于东山之上 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凌万顷之茫然A/ B/C/ D/10.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赤壁赋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伟大,二是由江水无

7、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C.劝学一文用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D想北平一文提到“我爱我的母亲”,运用的是类比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强调自己对北平的爱。二、阅读(20分)(一)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6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

9、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7分)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 中

10、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

11、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

12、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