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33601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一、如何理解文昌鱼的分类地位1、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典型的脊索动物。2、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而区别于脊椎动物,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为单层上皮, 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现象的肌节,无集中的肾脏,仅有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与生殖器官无联系。3、从胚胎发育上看,它一方面以简单的形式,即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胚胎发育又像棘皮动物, 因此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4、它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它具有一些特化的结构,如围鳃腔可防鳃裂被泥沙堵塞;口笠、触须、缘膜、 轮器、内柱等具有从水中滤食的作用;脊

2、索达身体最前端,和其前端挖泥沙相适应。由此看出,文昌鱼是走上了适 于钻泥沙少活动的特化道路的一支,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二、恒温的生物学意义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即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 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黏滞性下降, 因而肌肉收缩快速有力,显著提高了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 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从而保证恒温动物在竞争中占据有利 地位,更有利于其进化发展。三、为什么说爬行动

3、物是真正的陆脊椎动物?1、它们承袭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水平更高: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是高度角质化,约有10 层细胞构成,且外被角质磷构成完整 的磷被,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繁殖方式水平更高:爬行动物产羊膜卵,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爬行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 对水的依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4、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四、爬行动物的特征,以及羊膜卵出现的意义。1、躯体结构:(一)外形:爬行动物体表有鳞片。(二)皮肤:表皮高度角质化;角质鳞的彼此相邻部分角质层变薄。(三)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骼的骨化程度

4、高,很少保留软骨。(四)肌肉系统:一般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五)消化系统: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六)呼吸系统:内鼻孔呈裂缝状,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七)循环系统: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八)排泄系统:以后肾作为滤尿器官。(九)神经系统:脑的各部已经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脑发展出颈曲。(十)感觉器官:嗅觉:鼻腔内首次出现鼻甲骨。 视觉:大多数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听觉:耳:首 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红外线感受器。(十一)生殖系统:营体内受精,几乎雄性均有交配器。2、羊膜卵的意义:a、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

5、上孵化。b、羊膜卵行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c、羊膜卵的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稳定。因此,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 殖的可能,摆脱了两栖类的两栖生活,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五、试述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1)体表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和蛇有定期蜕皮的现象; 表皮高度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皮肤干燥,缺少皮肤腺,皮肤由多层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色、警戒色的作用以及吸收热能提高体温的作用。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端具爪

6、;头骨有颞窝,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 现;3)消化管分化明显,大肠和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分功能,草食性种类有盲肠,如陆生龟类。4)以肺呼吸;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网分成许多小室),呼吸表面积扩大。具 胸廓;以胸式呼吸,辅以口底呼吸运动。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双循环5)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6)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以尿酸为主;在干旱地区的种类膀胱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 具有盐腺,能排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7)体内受精,具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

7、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 损伤。六、试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 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1、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其体可明显分前后端、左右侧、背腹面。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 能,腹面发展了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越来 越向体前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2、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官更为完备。迅速而有效使适应范围更广泛

8、。两侧对 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3、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体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使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4、由于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七、为什么昆虫能成为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1、昆虫的外骨骼(几丁质)都具有蜡质层,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2、昆虫具有2 对或 1 对

9、能飞翔的翅,增加了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及栖息的场 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3、很小的体形。极少的食物即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4、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有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5、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有多种生殖方式,如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 较高,一头昆虫产卵数百只上千粒。昆虫生活周期很短,一些种在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袋及数十袋,不利时可休 眠滞育。6、发育虫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都经历了3、4 个形态、生理甚至变态完全不同的时期,即卵、幼虫、 蛹及成虫。7、昆虫在结构与生理方面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在各种

10、环境条件下适应于生存。八、简述昆虫纲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1对触角,3 对口器附肢、1对复眼和若干单眼,3 对足,大多2对翅,腹部附肢退化; 有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消化系统由前、中、后肠三部分组成。呼吸系统由气门、气管 和微气管组成,能直接把氧气迅速送入体内各组织器官,呼吸效率高。循环系统为一简单直管的开管式循环,血淋 巴不携带氧气,只运输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周边神经和交感神经,中枢神经包括 脑、食管神经节及腹神经链。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排泄物为尿酸。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发达,繁殖方式多样,且变 态类型也多样。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神经

11、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咽侧体(分泌蜕皮激素)和前胸腺(分泌保幼激素), 还有多种外激素。九、与环节动物相比,节肢动物具有哪些进化上的特?征 有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适于陆地生存; 大多数节肢动物具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 环节动物为同律分节,而节肢动物则为异律分节,并发展为身体分部,增强了运动,提高了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 力; 环节动物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能力弱,而节肢动物则具有分节的附肢,内有发达的肌肉,并且附肢与身体连接 处也有活动关节,运动能力大大加强; 环节动物的肌肉是平滑肌,而节肢动物则为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加强了运动机能; 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如复眼等,还有发达的神

12、经系统,表现为神经节较环节动物有明显的愈合趋势,从而能对陆地上多变的环境迅速做出反应; 具有独特的消化系统,其捕食、摄食和碎食的结构明显强于环节动物; 产生了新的排泄器官马氏管。十、论述真体腔和分节现象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1、第一次出现了真体腔,与假体腔不同在于它具有体腔膜。2、使消化管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肠壁有肌肉层,增强蠕动,提高消化能力3、使血液循环完整化,有了心脏,推动血液流动;使后肾管形成,使生殖系统进一步完善。4、第一次出现分节现象,为同律分节,这为后来的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更是将来动物体发展成头、胸、腹各部分 的基础和前提。5、分节现象的出现使每个体节几乎为一个形态功能单

13、位,使得动物有了更强的生命活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十一、鱼的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上下颌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有了上下颌,动物就能主动摄食,增加获取食物的机遇,开拓了广 泛获取食源的领域。上下颌既是鱼类索食、攻击和防御的器官,同时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营巢、求偶、呼吸进水等。 颌的出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身体结构 机能的全面提高。十二、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及不完善性。1、初步适应(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14、3)发展了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4)发展了适合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2、不完善的体现:(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2)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只能回到水中,幼体在水中生长;(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运动能力不强;(4)肺呼吸不够完善,必须用皮肤辅助呼吸;(5)体温随外界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有休眠习性。十三、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1、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1)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2)化学性作用(3)机械性作用(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2、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寄生虫感染和寄主的免疫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主要决定于机体的反应性。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寄生

15、虫被寄主 消灭;或是寄主体内虽有寄生虫寄生,但不出现症状,而成为带虫者;或是呈现疾病状态即患寄生虫病。3、防治原则 总的原则是,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主要环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应采取综合性 防治措施。(1)减少传染源,使用药物治疗病人和带虫者,以及治疗或处理保虫寄生。(2)切断传播途径,杀灭和控制中间寄主及病媒,加强粪管、水管以及改变生产力方式和生活习惯。(3)防止被传染,进行积极的个人防护(如服药预防、涂防护剂等),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寄生虫更换寄主有何重要意义? 更换寄主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方式的一种适应。 寄生虫对寄主而言总是有害的,若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可能使寄主迅速死亡,这样寄生虫也会跟着一同死亡, 这对寄生虫是不利的。而以更换寄主的方式,使繁殖的后代能分布到更多的寄主体内,就可以减轻对每个寄主的危 害程度,寄生虫本身也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对其种族繁衍有重要意义。十四、原生动物与人的关系1、对人造成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体病原体寄生部位引起疾病症状传播媒介痢疾内变形虫肠道米巴痢疾大便血多脓少经口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黑热病肝脾肿大、发烧白蛉锥虫脑、脊髓非洲睡眠病昏睡、致死舌蝇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