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33172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目标分解1. 了解掌握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和成就2.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以及影响3.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是如何发展?与经济发展有何关系?建议教师本课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

2、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步骤为:一是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如“建国后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等等。二是以“图片上的历史”为题,让学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为使课堂教学紧凑有序,课前应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备课上由学生解说。三是由教师讲解说明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1)按共同纲领规定,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2)改革学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2.人民教育方针的制订及实践:(1)制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3、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教育改革实践: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3.取得成就:(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政府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创立人民教育制度。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为

4、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第二,对被帝国主义把持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第三,改革学制。新学制改革了不合理的年限和制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调整,使各级不同程度的学校更好地衔接起来。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掀起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1)改革学校领导体制。(2)改革学校教学体制。(3)改革高校招生制度。3.“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

5、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科教兴国”战略提出:(1)背景:拨乱反正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2)提出: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依法治教”:1980年以来,全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3.新时期教育成就:(1)基本

6、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总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新时期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有何意义?【答案】 “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

7、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历程:(1)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对被帝国主义把持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创立人民教育制度;改革学制;“文革”后,邓小平抓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的改革步伐;国家把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实行“依法治教”。(2)教育发展道路的偏差:

8、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探究拓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例关于新中国成立17年后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

9、民教育体系B.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C.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D. 高等教育已成为全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解析】 高等教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不符合新中国成立17年后的现状。【答案】 D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是()A. 优先发展教育B. 尊师重教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 科教兴国【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答案】 C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50一、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A. 扫除

10、文盲B. 初等教育C. 中等教育D. 高等教育【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这也是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答案】 A2. 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是在()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 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解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答案】 B3.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A.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 老解放区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C.

11、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D. 新解放区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解析】 刘少奇所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两种制度。【答案】 A4. 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 建国初期B. 文革期间C. 80年代D. 90年代【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 A5. “上山下乡”运动是在()A. 1967年B. 1968年C. 1969年D. 1970年【解析】 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批示后,全国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答案】 B6. 下列事件发生在1977年的是(

12、)A. “教育大革命”开始B. “读书无用论”兴起C. “文化大革命”结束D. 高考制度得到恢复【解析】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答案】 D7. 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A. 恢复高考B.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C. 发展中等教育D. 建立学位制度【解析】 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举措,只有发展义务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答案】 B二、非选择题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材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13、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这样提是基于怎样的前瞻观点?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共十四大是怎样实施这一要求的?(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和成就是什么?(3)为了“根本大计”,我们对发展中国的教育还应该思考和实践什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第(1)问是回答邓小平“三个面向”提出的原因以及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第(3)问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实际归纳总结。【答案】 (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

14、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大量的资金投入;广泛的社会宣传;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3)坚决实施“三个面向”和义务教育法,以法治教,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一、选择题1. 下列对“文革”中的“教育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此次“教育改革”开始于关于大、中、小学校停课闹革命的通知的发出B. 此次“教育改革”严重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C. 此次“教育改革”给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D. 此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解析】 “教育改革”的实施使

15、中国教育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所以不可能给知识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答案】 C2. 下列有关“教育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B. 进一步稳定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C. 涉及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D. 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实践日益紧密的结合【解析】 “文革”期间由于“教育革命”以及“上山下乡”等运动的实行,给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所以,B项不符合事实。【答案】 B3.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主要作用是()A. 加强基础教育B. 发展高等教育C. 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D. 促进教育的立法【解析】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指导方针,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答案】 C4.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是()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实行中等教育C. 扩大高等教育D. 倡导“希望工程”【解析】 注意题干中“奠基工程”,只有基础教育的发展才能称得上是奠基工程,所以只有普及义务教育才符合这一要求。【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