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328213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访拉美华侨华人的足迹(国际视野)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7日 23 版)秘鲁首都利马唐人街街景。本报记者张卫中摄华人对拉美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今年春节,记者应邀到墨西哥城一家叫“龙都”的中餐馆同朋友共度新春,巧遇十多位墨西哥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利利亚娜。利利亚娜说,他们也是来这里过春节的。他们举杯齐声拜年:春节好!兔年大吉!本报记者张金江摄众多华工漂洋过海,历经艰险,来到遥远的拉丁美洲。他们用汗水乃至生命耕种田地,开发边疆,修筑铁路,挖掘运河。华侨华人为繁荣当地经济、丰富当地文化贡献了力量,甚至与当地人民一道为争取国家独立献出鲜血和生命。中国移民是拉美多个国

2、家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秘鲁深度融合形成独特文化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张卫中秘鲁是中国侨民及其后代最多的南美国家,目前在秘鲁的华侨华人达300多万。多数侨民已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已经完全与秘鲁土著、欧洲移民等融为一体,形成秘鲁当今社会独特的文化,为秘鲁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初到秘鲁的华人谱写的是一部血泪史。1849年10月15日,当时被称作“猪仔”的75名契约华工,乘帆船远渡重洋到达遥远的南美国家秘鲁。在此后的25年间,约10万华工相继漂洋过海来到秘鲁。 初到秘鲁的华工是痛苦的。他们像牲口一样被人贩子买卖,大多数人被派往大型甘蔗庄园。一些华工不堪重负,多次试图逃跑,被抓回后戴着脚镣干活,最多

3、的被戴15年,直到合约期满,才可成为自由人。华工从事的是最艰苦的劳役,部分人被派往秘鲁沿海岛屿采集鸟粪。当时的秘鲁向欧洲出口这种有机肥料。秘鲁早期铁路也由华工修建,秘鲁至今还保留着由华人修建的车站。获得自由的华人努力改变命运,开始经商。由华人小商贩形成的市场,如今已经成为秘鲁首都利马重要的商业区,显示东方风格的商铺保持着繁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秘鲁留下深深印记,并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秘鲁人已经接受“食饭”(CHIFA)作为中餐馆的外来词。随着在秘鲁华人的增多,中国传统医学也传往秘鲁。起初,秘鲁人对中国医生望闻问切感到惊奇,秘鲁卫生管理当局也没有批准中医合法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病患经中医治愈,中医

4、开始全面被人接受,并创造出秘鲁中医奇迹。1918年,秘鲁利马发生疫情,当局束手无策。中医潘吕安采用中草药,制止了疾病流行。经过1890至1930年向秘鲁的第二次移民,秘鲁华人社会的从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除传统商贸外,华人开始进入农业、工业、加工业、航运,甚至金融保险业。在利马各主要商业街,人们都能找到大型超市WONG,这是从秘鲁土生华人黄业生所经营的食品店发展而来的超市。目前WONG超市在首都就有20多家,员工达到7000人,年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占利马超市份额的72%,并仍在不断扩大。华人农业专家戴宗汉把从国内学到的水稻栽培技术与当地的土壤条件相结合,在秘鲁开发水稻种植。1968年,秘鲁

5、农业部长向其颁发“农业功绩勋章”。成功商人谢宝山,20多岁开始经营土产和进出口贸易,并拥有4个大庄园,富甲一方。秘鲁政府向他颁发荣誉勋章,表彰他为秘鲁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也是受到秘鲁政界嘉奖的第一位华人。古巴为争取独立流血牺牲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张金江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座纪念碑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为表彰和铭记在古巴的中国人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纪念碑矗立在哈瓦那海滨大道旁的利内亚街的街心花园,建于1931年10月,碑高8米,主体为一根圆形黑色大理石柱,朴实庄重。基座的一面用中文和西班牙文雕刻: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念碑;另一面上书古巴独立战争领导人贡萨洛德格萨达将军的题词: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

6、兵,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叛徒。中国人到古巴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是年6月,206名中国人从厦门来到遥远、陌生的古巴岛。那时,古巴正处在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统治之下。由于土著人被殖民者虐杀,同时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被禁止,当地劳动力十分短缺。殖民当局就把眼睛盯上了当时贫弱但劳动力丰富的中国。第一批到达的同胞是被人贩子逼迫和拐骗到古巴,以“契约劳工”的名义当苦力的。农场主就像对待牲畜一样,把中国人驱赶到田地里种甘蔗、烟草或咖啡。到1874年,被拐卖到古巴的中国“契约劳工”超过10万人。慢慢地,在哈瓦那老城哈桑街一带形成了中国人的聚集区。中国人在此开餐馆、杂货店等店铺。如今这里许多门店前大红

7、灯笼高挂,中文招牌、幌子风中飘曳,不管是中国人面孔还是古巴人长相的女服务员都身着色彩艳丽的旗袍招待宾客。古巴朋友说,他们非常喜欢吃中餐。有朋友还告诉记者,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也光顾过这里的中餐馆。上世纪80年代末,古巴对哈瓦那的华人街进行修缮。1990年12月,一家中餐馆举行修缮竣工典礼,菲德尔卡斯特罗亲临讲话。他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城”的复修弥补了哈瓦那旧城的不足,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华夏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巴的中国人不但为繁荣当地经济、丰富当地文化贡献了力量,甚至为古巴人民争取国家独立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古巴人民在1868

8、年至1878年、1895年至1898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争取独立的斗争。这两次斗争都铭刻着古巴华人英勇参战的篇章。广大华人积极响应开展争取古巴独立斗争的号召,同古巴人民一起,流血牺牲,勇敢作战,成为古巴独立战争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一些华工在斗争中成长为军事指挥官。贡萨洛德格萨达将军曾在书中满怀深情和敬意地写道:“在古巴的中国人无一不曾为自由而斗争。在战场上,中国人个个如猛虎一般同敌人搏斗;一旦被俘,则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他们为古巴独立慷慨地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从没有任何追求个人名利的欲望,从不企求得到感谢的花束。” 在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推翻美国傀儡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也有许多华

9、人英雄的身影,其中一位就是祖籍广东增城的邵黄。“邵”和“黄”分别是他父亲和母亲的姓。他本人的中文姓名为邵正和。邵黄父母早年来到古巴。1938年9月,邵黄出生于古巴马坦萨斯省。邵黄16岁还是中学生时就参加了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组织。1957年7月,邵黄跟随卡斯特罗到马埃斯特拉山区打游击,在卡斯特罗的司令部负责军需供应工作,1958年加入卡斯特罗战友切格瓦拉领导的纵队,被任命为排长,参加过解放中部城市圣克拉拉等战役。1959年1月古巴革命胜利后,邵黄曾担任多个要职,曾是古共中央第二书记劳尔卡斯特罗的助手。35岁时被授予少将军衔。邵黄还曾担任古中友好协会主席,为促进古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0、。记者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国庆招待会上巧遇邵黄,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皮肤黝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邵黄2010年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古巴政府以“古巴革命老战士”的荣誉规格为他举行了葬礼。巴拿马纪念日弘扬华人贡献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张金江在巴拿马城采访时,一位操广东口音普通话的中年人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巴拿马同庆堂主席巫俊辉。巫俊辉热情、健谈。他告诉记者,同庆堂是巴拿马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华人社团,是1854年由早期到巴拿马的华工中的东莞、惠阳、宝安、赤溪人创办的客家人会馆。有正式文字记载的最早一批到巴拿马的中国人是在1854年3月30日。当地报纸于当年4月1日刊发

11、报道说:“海巫”号船运载705名华工从中国汕头出发,经61天航行抵达巴拿马。这些同胞是被美国人招募到巴拿马修建地峡铁路的。据研究,在这批中国劳工之前,就有华工到巴拿马了。巫俊辉送给记者一本旅巴侨胞编辑的中华之光大部头著作。书中写道,据英国政府的移民资料,1852年在中国招募300名劳工前往巴拿马修建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船上恶劣的环境和疾病夺走72人的生命,最后只有228人得以抵达巴拿马。1853年,又有一艘船运载425名华工从中国前往巴拿马,但到巴拿马时船上只剩下329人,其余96人在途中丧生。抵巴拿马后,华工们的境况并无改善,甚至更为艰难。工地所处地区烈日炎炎,高温

12、潮湿、蚊虫肆虐,恶劣环境致疾病流行,雇主对工人残酷盘剥,没有基本的劳动保护,生活异常艰难困苦。恶劣的环境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忍无可忍,他们想到逃跑,挣脱这地狱回家,但每次逃跑都失败了,雇主们看管得极为严密,即使跑出去也无法克服横亘在眼前的大洋。实在无法忍受,许多人选择了死亡,以求解脱非人的境况。众多华工自杀的消息震惊当地民众,他们甚至把一处华工自杀多发地称为“Matachin”,意为“杀害中国人之地”。到底有多少华工参与了巴拿马地峡铁路修建已无法确切知道,据能得到的资料显示,自1852年到1854年间,抵达巴拿马的华工共有1262名,死于铁路工程的就达567人,死亡率近45%!在随后开凿巴拿马运

13、河的工程中,又有大批华工被招募,他们的劳动和生活境况也大致如前。华工们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劳工在恶劣的境况中耗尽自己的体力,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一寸一寸地修筑了巴拿马地峡铁路和运河。为了争取华工应有的权益和在艰苦的生活中互爱互助,来自广东东莞等地的同胞在1854年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同庆堂,众乡亲出资出力在巴拿马城建起一座两层小楼作为会馆。1897年同庆堂在当时巴拿马所属的哥伦比亚政府登记注册,成为受旅居国法律保护的华人侨团。随着在巴拿马华人增加,经商的日多。中华之光引述史书的记载描述了19世纪末华人商业日益繁荣的景象:“仰望龙旗招展,则华人酒楼也。车经开河之地,畚锤未辍,华人沿街列肆,卖食物,不一而足。”而到了上世纪初,华人商业就更加繁荣:华民商务之在巴国者,以巴京(巴拿马城)为最大,次则个啷埠(科隆市)。巴京至个啷埠开河一带,火车路所经约140余里,华民店铺约300家,零星散处各埠者亦不下百十家,共约3000余人。沿运河诸小埠华人商店密如繁星。一些华人也开始从事农业,把华夏大地的农业技术移植到巴拿马。他们种菜、种粮、种甘蔗。中国特有的蔬菜品种出现在巴拿马的菜市上。中国饮食成为巴拿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Chaomiez(炒面)、 Chaofong(炒粉)、 Mafa(麻花)这些广东话成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用语。进入当代,早年华工为修筑巴拿马地峡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