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301076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单元过关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梅州质检)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解析:选B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义利观,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为,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故B项正确。2(2016湖北七市联考)南宋马端临在通考职役考指出:“秦人所行什伍之法与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

2、,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这说明秦什伍制()A融合了儒家思想B体现了法家思想C是西周之制的传承 D是郡县制度的完善解析:选B材料中主要讲“什伍之法”,即连坐法,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3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桑弘羊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时期,应该

3、实行仁政,而秋冬则是生命蛰伏时期,适合实行刑法,体现的是汉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故D项正确。4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时代三代东周秦朝汉朝发展盛衰盛衰 A时代三代东周秦朝汉朝发展盛衰盛盛 B 时代三代东周秦朝汉朝发展衰盛衰盛 C时代三代东周秦朝汉朝发展盛衰衰盛 D解析:选B三代时期即(夏商周时期)教育被官府垄断,故三代时期是盛;东周(即春秋和战国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是哀;秦朝以吏为师,是盛;汉代自汉武帝始,推行儒学,创办太学以及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形成官学系统,故B项正确。5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

4、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解析:选B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6(2016宜春二模)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

5、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A项正确。7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解析:选D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

6、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选B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9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

7、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解析:选B材料未涉及世界本原之争,故A项错误。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治学方法,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故D项错误。10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 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 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解析:选D题干中“以道

8、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题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因而其引用这句话不能说明目的是灌输心学理论,故C项错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说的是要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做不到,那就不应该再当大臣,体现出了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的思想,故D项正确。11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解析:选B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强

9、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故B项正确。12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解析:选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黄宗羲的“法治”思想,前代思想家如韩非子早已提出,故A项错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这一时代特征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这一时代特征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时代特征的反映,不同于前代思想家,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

10、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周易大传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

11、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10分)(2

1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材料信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联系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的背景中去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和“乾称父,坤称母”中概括分析。第(3)问,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去分析总结答案。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

13、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关羽形象三国到隋唐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宋元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

14、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明清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20世纪初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及应扫荡无疑。”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例如分析从宋元到明清,得出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首先论述宋元时期造成其文学形象出现的因素,接着论述明清时期造成其形象转变为宗教神灵形象的因素。答案: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