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28440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清: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新领域评邵培仁教授,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2期。从“人地”视角开拓媒介研究的新领域评邵培仁教授媒介地理学黄 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生命源自大地,最终复归大地。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周围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地理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循序发展,各类人文地理景观应运而生。从古至今,任何人类社会都依赖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展开各类生产活动:早期的农业文明注重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近现代的工业文明关注地理环境与机械制造之间的关联;今天,21世纪的信息社会则聚焦于地理环境与信息传播之间的联系,而媒介恰好

2、是联接两者的桥梁。因此,从人的根源地理出发,邵培仁教授的著作媒介地理学为当今的媒介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地理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基础,人类通过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并改造地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介绍了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源流,中编阐明了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下编则分析了媒介地理学的基本问题。按照该书的体系,下文将简要介绍和评述各部分内容。一、渊源:媒介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大地的学问,其本质是对“大地的描述”,它描述并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重要的区域类型。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

3、京,2010),第4页。从地理学的定义中可看出,地理现象其实包括两部分: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前,地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自然现象,而忽视人文现象。近些年来,地理研究的“人文转向”让人们意识到人文景观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催生出“人文地理学”,亦称“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旨在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播方面与环境的关系。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22页。当然,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继承都有赖于传播媒介,媒介的特性受制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同时又会直接影响其承载的文化形态。媒介的使用、文化的传播、空间的重构,这一切都需要以人为中

4、心。因此,基于人文地理学,“媒介地理学从人类、媒介、社会与地理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研究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和活化媒介,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媒介呈现地理、审视地理或突破地理。”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0页。地理学的核心即描述地球上的一切现象,人文地理学则将描述的重点转为人文现象。媒介地理学实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继承并发扬了地理学的“描述”本质。媒介地理学视“人”为终极的研究对象。“人”具有双重含义:个体意义上的人和群体意义上的社会。借助媒介,人开始认识自我与社会。首先,人只是客观地描述周围环境中的现象(即呈现地

5、理);接着,人开始运用理性反思能力判断周围世界中的是是非非(即审视地理);最后,人逐渐超越既定的限制,试图通过媒介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取更大的幸福与自由(即突破地理)。在这些过程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联通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纽带。二、建构:人用媒介重塑地理中编共有五章内容,分别介绍了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其中,“空间”和“时间”作为媒介重塑地理的框架,“尺度”作为其衡量标准;“地方”和“景观”则是媒介重塑地理的具体内容。在地理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绝对的空间、相对的空间和比喻的空间。绝对的空间是实际可以测量的空间;相对的

6、空间则是人类感知的空间,它因特定的文化、技术和资源而异;比喻的空间不是真正存在的有空间界限的地理单位。 徐海英: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全球化概念与研究进展,见人文地理第5期(2010年),第18页。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空间即绝对的空间,它是媒介重塑相对空间和比喻空间的本体。传播内容其实为承载意义的符号,不同类型的媒介借助自身特有的符号特征传播形式迥异的信息,由此直接构建了符号空间(即比喻的空间)。符号空间并非真实存在,它是人们借助媒介所构想出来的,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如同一种比喻关系。媒介所构建的符号空间势必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引导人们朝特定的方向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由此间接促成相应形态的社会

7、空间(即相对的空间)。社会空间与内含其中的文化、技术和资源相互制约,不同类型的社会空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因此形成一种相对的关系。简言之,人们通过媒介直接建构了符号空间,并间接塑造了社会空间。然而,新的空间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新媒介技术虽然消除了自然地理的边界,但由于其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相互交织而导致日常生活中“即时的、碎片化的体验”。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65页。文化首先诞生于符号空间,媒介的传播偏向会促使某种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进而转变为主导文化而排斥其他文化形态,最终极易导致文化霸权,即某个阶层利用文化在社会空间中垄断话

8、语权。媒介在争夺空间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邵培仁教授所言,对空间的占有表现为人们的社会权力和能力的博弈过程。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67页。时间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从动态的方面解释了一些媒介地理学现象。不同于农业文明的自然时间或工业文明的钟表时间,信息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媒介时间。媒介时间指以广播电视的节目编排、时段选择和时间提示等时间符号为参照标准的时间体系,包括频道(频率)时间、节目时间、广告时间和接收时间等。 邵培仁等:媒介理论前言,(杭州,2009),第101页。如今,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外,以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为依托的

9、网络时间在媒介时间体系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时间即资本,占有媒介时间就意味着获取受众的注意力,由此实现商业效益。虽然媒介时间能大大促进媒介的经营管理并提升其经济效益,但媒介时间的“炫目性、瞬时性、碎片性、断裂性和当下性”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79页。等特征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漠视历史传统、缺乏归属感等。此外,当媒介时间成为全社会通用的时间体系后,信息传播的不公会进一步加剧。媒介时间假定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其所占有的媒介资源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传播活动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在媒介资源占有率以及媒

10、介利用率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若以媒介时间为标准一视同仁地衡量个体的价值,那么人们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对立态势将威胁社会的稳定。顾名思义,尺度即衡量事物的标准。尺度衡量三个方面:客体(被考察的对象)、主体(考察者)和时空范围。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36页。因而,媒介地理学的“尺度”即衡量与媒介相关现象的一套标准。这里,主体即人;客体则包括基于自然地理之上的社会环境,以及人在其中利用媒介所展开的各种传播活动。当然,这套尺度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因为不同的时空条件造就相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各殊的人格特征。媒介地理学

11、的尺度通常反映为四个表征:本土性、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38页。这四个表征按照空间范围的递增而形成,其中,本土性和全球性是媒介尺度的一对基本概念,如何处理好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新近媒介研究的热点。单独来看,本土性即强调地方特色,寻求一种个性化的本质以增强小范围群体的认同感;而全球化则强调普世价值,试图寻找一种适用于全世界的标准来加速世界向前迈进的脚步。从跨文化传播层面而言,当本土性片面演变到极端时,容易造成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情绪;当全球性发展到极端时,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本土性和全球性如同天平的两端,倘若偏

12、向任何一方,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促使本土性和全球性相互作用并相互制衡:本土文化可以汲取全球文化中的一些普世元素来扩散传播范围并增强影响力,全球文化则可以借鉴本土文化的个性特征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如同书中提到的“全球本土性”(glocal),全球性与本土性是过程,它们既有分化又有融合。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41页。“地方”是一个具体的场域,它由自然地理与社会环境共同组成。迥然相异的自然地理样貌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氛围将每个地方打上独特的烙印。媒介呈现、散播并改造这些独特的地方景观,由此催生地方感。地方感包括地方依恋(plac

13、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和地方意象(place image)。 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见旅游学刊第9期(2006年),第19-24页,转引自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03页。借助先进的现代传播媒介,人们可以了解任何一个地方,通过栩栩如生的媒介内容首先对某个地方产生依恋,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对该地渐渐形成认同,最终将这个地方凝聚为一个意象或曰形象,将其深深印入脑海而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之类的全球媒介将原本受到时空限制的实体地方转化为一种跨越

14、时空的、由符号所构建的地方。因此,地方不再是封闭的、局限的,而是开放的、自由的。如Martin Jones所指:地方,已成为对立元素的交融点遥远与邻近、虚拟与现实、在场与缺席、流动与静止。 Martin Jones, “Phase space: geography, relational thinking, and beyon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No.4)2009, Vol.33, p.487.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地方在传播媒介中不时地相遇、碰撞,进而成为全球化与本土性相互作用的一个落点。景观(landscape)是地理环境中具体的内容,同样也可以

15、分为两种类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媒介地理学的关注焦点在于人文景观,它指居于某地的人们为满足其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景物。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17页。可见,文化景观的构建依赖于三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特定的自然景观成为其原初内容;二是媒介,它作为呈现景观的物质载体;三是人的精神创造,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意义。邵培仁教授在该章节中提出媒介在景观构建中具有“双重编码”的作用。首先,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人们构建各种社会景观,这是第一次编码;接着,人们会借助媒介按照某种

16、框架去呈现并阐释这些社会景观,即第二次编码。随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由媒介所构建的景观,景观社会的来临势不可挡。景观社会以影像和视觉为本质,是一种感性的、可观性的幻想,它的存在由表象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作为其外部的表现形式。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2010),第130页。景观社会催生“媒介奇观”,媒介奇观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美道格拉斯凯纳尔: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2003),第2页。政治选举、体育赛事、娱乐节目等一系列媒介奇观凭借其刺激、豪华、精彩的直观表象令人们眼花缭乱,受众在沉浸之时却忽略了蕴藏在媒介奇观之中的消费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