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277332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素材: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一疑问。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已驾鹤西去,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如一个谜语等待我们去破解。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再次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教授们的话也得到了社会各界

2、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精彩片段及认识点选择】 “钱学森之问”之现状篇小学教育 而今的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花用宽裕,按说应该很幸福,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作业不断加重,书包不断加重,头脑不断加重心理负担也不段变重。所以说,而今的小学教育,是童真的“摧残器”,人性的“扼杀机”。看看我们的小学课堂吧 阅读汇报课上,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离开座位分成两组表演和甘伯伯去游河一书中的故事。七八岁正是模仿、表演能力特别强的年龄,孩子们的表演应该会异彩纷呈。可是习惯于“听讲”的孩子们面对完全放开的课堂,竟然不知所措,书中调皮得把船都弄翻的小猫、小狗、小猪们经孩子表演后都变得规规矩矩,不会叫,不会跳,不

3、会闹。由于阴天,室内光线很暗,老师提醒同学们看不清的可以到前边去,可孩子们伸了伸脖子,竟然没有一个动的。老师又提醒了一遍,后面有几个同学直了直腰看样子想到前面去,但看到周围同学没有动,又坐下来睁着迷茫的双眼,继续雾里看花,穿云望月。后来,老师让孩子们根据情节,猜测船翻后甘伯伯的话,可他们的嘴巴里冒出的都是道理深刻的“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可言。 老师带着满心的憧憬走进课堂,又心情沉重地走了出来。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本应无拘无束的年龄为什么就开始缩手缩脚,为什么老师百般启发,学生依然稳坐不动呢?这件事让校长感触很深:我们必须坚决彻底地卸下传统课堂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举手

4、示意回答问题或提问,也可以不举手;学生可以站着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坐着表述等。教师要重视学生离奇的想法、貌似错误的提法、不恰当的问法、不正确的做法,并科学巧妙地引导我们要打破陈规,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呼吸的生命课堂,让他们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快乐体验、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学教育 首先,中学教育“公婆”太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小媳妇最受气。这些专家“公婆”们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痛。他们高举所谓“人性”“人文”大旗,俨然是义务教育的“护花使者”,花样一套一套,规章一条一条,观点一拨一拨,方法一个一个,其实不顶用。其次,学校德育工作严重弱化。我

5、们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教给学生责任意识,感恩心态,合作精神。但今天的教育都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在如此功利的今天,教育的功利性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在学校领导眼里,教育的质量是什么?根本不是人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成绩。再次,中学教育科研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基本程序就是:申报课题专家来校开题中途指导几次(有些根本没有)阶段总结(实验教师东拼西凑几篇论文)整理材料,汇报总结结题。最后,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过程就是追求学生成绩,最终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成功,这既满足了学生、家长的需求,又满足了教师和学校的功利欲望。

6、在应试教育的浩瀚大海中,学生都成了搏击风浪的顶尖好手,但在人生和事业中,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中,他们并不是佼佼者。我们培养的是学习的机器、做题的计算机,每年都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奖,但就成不了科学家,因为他们仅仅是做题的机器而已。 大学教育 当今中国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精神的迷失、教育功能的异化和功利主义的盛行。所谓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现代大学精神包括四块基石: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批评精神。中国曾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了大学精神的辉煌,出现了许多大学教育家,比如提出“

7、兼容并包”思想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提出“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如今,中国的大学开始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大学无论从学科设置、专业安排还是招生制度,都以实用为前提条件。大学好端端地被分成了文科、理科和工科。曾经产生过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人文大师的清华大学被肢解成一个可怜的工科学校。 “世界的中心”离我们很远。 上个世纪,日本一位名叫汤浅光朝的学者对科学技术编年表上所记载的16世纪至20世纪之间的重大科学成果做过统计学研究,把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25%的国家称为“科学活动中心”,由此他发现,“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上发生过五次大转移:15401610,意大

8、利;16601730,英国;17701830,法国;18101920,德国;1920至今,美国。汤浅光朝指出:考察之后不难发现,这些国家作为“科学活动中心”的同时,在思想上、观念上,也必定同时给人类提供大量影响深远的新内容,其政治、社会状况一般也是全球热点,经济活动也是当时最活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科学活动中心”,也就大致可以称之为“世界的中心”。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在网上评选10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人居前10位,其中也没有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深深慨叹,中国,这100年乃至1000年来,向世界贡献的精神巨子、思想伟人、科学大师,实在是太少了。 【

9、相关材料链接】 有一件事最让国人感到难堪十几年来,中国在每届中学生数理化奥林匹克赛上,都能夺得最多的奖牌,好像中国少年格外聪颖,格外有科学天分似的。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天才少年哪里去了?有多少人在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为什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竞赛中,比如菲尔茨奖上,中国人总是落空?美籍华裔数学家魏诗曙对比中外做法后,发现中国之所以年年“奥赛大丰收”,一大原因是培育选手的模式类似于体育竞赛,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历了严格的强化训练。而在国外,参赛只是学生的自由选择,“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所以中国连连夺冠实在不能证明中国孩子的才华。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

10、仅4个字:“数学好玩。” 数学,这门最纯粹,有着最高级思维乐趣的学科阿基米德不避敌军屠刀也要算完一道题,就是因为乐在其中在今天,竟被过于郑重其事的仪式,过于急功近利的竞赛弄得黯然无趣,甚而在不少孩子眼中是面目可憎、百无一用的。这是数学的错?数学家的错?庸俗化教育的错?数学应当恢复它的原貌:它应是美丽的,它应是令人惊奇的,它应当很“好玩”。 (选自南风窗)【点击】 今天,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这些问题就像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提出的问题一样一直困扰着人们,我们期盼着“俄狄浦斯”的出现,那时我们旧的教育体制,才会像人面狮身斯芬克斯一样,变成一块丑陋的石头。现在还是放眼世界,看看我们到

11、底缺什么吧。 “钱学森之问”之借鉴篇美国的一堂语文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可教育发展到今天,“六大解放”在很多学校依然还只是一种教育理想。我不再赘述我国小学教育目前依然存在的诸多弊端,只是把美国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的相关情况转述一下与大家共享,希望能触及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点燃我们革新的热情,思考我们教育的弊端。 开学第一天,一所美国小学的一年级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坐在地毯上。贝特勒克老师取出一本名为姜饼男人的巨书。这本巨书放在

12、桌上有30英寸高。超大的文字和彩色的插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贝特勒克老师戴上“姜饼男人”的面具,指着插图为全班同学朗读这本书,还不时带领学生表演其中的一些片段。如:跑呀,快跑呀,你们追不上我,因为我是姜饼男人!在愉悦中,他们就以这种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完了这本巨书。 刚读完这本书,学校的厨师走进教室,交给贝特勒克老师一张纸条。贝特勒克老师大声地读起来:“我从你们的书里跳出来跑到了自助餐厅,快来和我见面!姜饼男人。”老师和学生迅速来到自助餐厅,但没有找到姜饼男人。他们向厨师们打听,厨师们都说没见过。最后,他们在烤箱里又发现一张姜饼男人留下的纸条:我已经去浴室旁边

13、的门卫储藏室了,再见!全班又去门卫室找,还向门卫打听姜饼男人在哪。门卫说他们来迟了,姜饼男人已经去医护室了!在医护室,护士告诉他们又迟了一步,姜饼男人已经去了辅导主任办公室。他们又去了辅导主任办公室和校长室。最终,校长告诉他们,姜饼男人已经去了他们的教室。当孩子们回到教室时,发现每个课桌上都有一块饼干姜饼男人饼干。 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贝特勒克老师把故事姜饼男人又朗读了一遍。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一定要贝特勒克老师再为他们朗读一个故事,但是老师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孩子们生气地嘀咕着:就算你能认字了,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也能认字、读书 “在孩子们学习拼音、识字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

14、阅读、写作。”这是世界上一种新的语文学习理论全语文学习的观点。美国老师贝特勒克先生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理论成为现实:让学生参与阅读表演文中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追寻姜饼男人的踪迹。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这堂课他们没有学到一个字母、一个规范,没养成一种习惯,但他们认识了学校里应该认识的人和部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人人参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期待着老师的下一本书籍;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动机期待着独立阅读和写作的那一天。 【点击】 读了此文,我不禁想起了我同事9岁的孩子。星期六,这个孩子不上学,被他爸爸领到我们办公室写作业。孩子学习很认真,字也写得很好,他一字一字从书本上抄写着。我很好奇,走上前看孩子抄写

15、什么。一看才知道,孩子在抄写古诗的解释。孩子说,每句古诗,老师都把解释抄在黑板上让他们抄写,然后还要抄在作业本上。也就是说,孩子要把这硬邦邦的古诗解释抄写两遍。多美的古诗啊,但经过这老师一教,孩子还能体会到它的美吗?我问孩子,你学这古诗有兴趣吗?孩子说,好没意思,手都抄疼了!这就是中国的教育! 【拓展】 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学生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注重个性的发展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独立的思考永远是被鼓励的。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布置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点击】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缺乏的是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与尊重;我们缺乏的是对每一个纯真生命的尊严的呵护与关爱。当然,我们更缺乏“宁静、自由、宽容”的科学氛围。让我们一起深思,破解“钱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