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2196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海陆的变迁科目地理适用年级七年级上册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

2、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三)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从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图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最后再回到课前的那些特殊的现象并作出解释。这样处理比较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

3、容的直观性。二、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到海陆的变迁及主要原因;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2. 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二)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三)教学难点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板块分布的记忆。三、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2、学生认知特点:对直

4、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学方法设计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3)遵循学生认知特点。2、教法选择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二)学法设计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

5、陆变迁的原因;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获取需要的信息;3、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五、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考古发现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观察图片。想想这是真的吗?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教学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阅读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

6、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现在能找出他们吗?1.看图例,黑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由哪些板块组成呢?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相对运动的板块会怎样?相反运动的板块又会怎样?板块内部会怎样?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3

7、、思考以下问题:(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2)红海的面积将会(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4).东非大裂谷将会(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测试评价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恭喜你!全部正确!你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同学们已经发现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的缩小,若干年后有可能消失。那我们来看看曾经的古地中海的变化过程。现在谁能解释下列的现象?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还会变成陆地探究 发现(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二)

8、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拼图活动,谈获得的启示。分析地层、生物这样分布的原因。根据动画,叙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小组讨论,完成板块运动学说的相关内容。阅读教材争先恐后的回答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同学们根据一些常识解释,没什么问题。齐读书中的内容:沧海桑田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科学的勇敢精神。看图感知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协作分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扩宽同学们的视野。七年级学生培

9、养整齐阅读的能力。课堂小结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化石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沧海桑田”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回味地理课堂的魅力。再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二、板块的运动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不断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三、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不断进行着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填海造陆)点评本节课从喜马拉

10、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喜马拉雅山上真有化石吗?” 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利用七大洲的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现在的地中海会想古地中海一样消失吗?”“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让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学设计比较流畅,引入从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非洲南美洲的拼图-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学说-古地中海的消失-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沧海桑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