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与朱元思书24.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17375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与朱元思书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1 与朱元思书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1 与朱元思书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1 与朱元思书2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1 与朱元思书2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 与朱元思书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与朱元思书2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理清背诵思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旨。3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二、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抓住关键词汇,把握景物特点;2理清背诵思路。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旨。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

2、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教学步骤一、导入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朗读三、 分析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第三段写“奇山”部分。四、 探究结构内容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

3、的巧妙。学生分六组,每组再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1、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教师根

4、据学生讲述板书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2、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教师提问:1、哪里语句写“异水”?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2、请同学们读“异水“部分。(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

5、法。(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5)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板书: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 水之急学生齐读第

6、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3、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山,突出“奇”。教师提问:(1)、作者怎样写“奇山”?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化静为动。(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

7、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

8、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

9、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

10、“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明确:写山水之美(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板书: 高山寒树 树之奇负势轩邈 山之势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返 山之力横柯疏条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4、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四、学生根据板书所现实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从流 下飘 高山寒树 树之奇荡 负势轩邈 山之势 独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返 山之力 绝横柯疏条 林之密五、 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2、 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壮丽的景色,写一段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