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0900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内容提要】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摘 要 题】现代社会史研究【关 键 词】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化【 正 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中心作用。同时,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又与城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

2、这样一个传统城市异常发达、近代以来又有独特发展经历的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拟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分析,着力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一、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就什么是城市化而言,各学科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经济学家强调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地理学家则强调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等,众说纷纭。尽管不同学科的定义有较大差别,但目前国内学术界都普遍承认城市化始自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

3、动力。1同时,对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达成普遍共识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等。与城市化概念相比,由于以前研究较少,所以目前国内当代城市研究的学者们对有关城市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以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参照,对城市现代化应有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如有学者便从其所涵盖的范围上认为,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制度组织和社会控制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以及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另有学者则从生产力发展、技术发展进步方面对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城市现代化就是指在现代生产

4、力变革过程中,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文明道德观的培育。一句话,城市现代化就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与变革的过程。”以上的概念界定都从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城市现代化的特征所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着手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种种不同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从历史的发展、变迁角度出发对城市的结构、功能的演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长时段考察,才能对城市现代化有更为全面清楚的认识。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及近代以来的转型变迁来看,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城

5、市由消费中心向生产中心、经济中心转变。从功能上讲,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市的繁荣,或者宁可说它的存在,完全是靠政府的地方性支出”。因此,城市的消费性、依附性特征非常明显。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城市突破了乡村与自然的局限,真正成为财富与价值的创造中心,工业也成为不断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城市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中国古代的城市几乎都是各级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虽然宋代以后有所突破,但仍未突破自然经济的局限。近代以后,尤其是大城市,往往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中心城市。除了政治功能外,近代以来的城市既成为包括制造、金融、贸易、交通枢纽功能在内的经济中心,又成为科技、教

6、育、文化中心。第三,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而言,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相辅相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正是在民族这个层次上,现代化过程的各个方面才被看做是集合在一起的。”因此,现代化绝不是城市现代化的单向突进,而是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离开了乡村的现代化发展、进步,城市现代化就会由于失去了广阔的地域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四,与中国传统时期城市的相对封闭不同,城市越现代化,其开放度则越高。随着城市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作为现代国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中心的功能,现代城市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信息、资金、人员的交流。只有通过这种物质、能量的不断输入和

7、输出,城市才能始终保持活力。作为同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方国家的一般经验来看,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都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与动力。一方面,工业化推动着城市结构、功能的不断更新,使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都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工业化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聚集能力,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的同时,使“村镇变成了小城市,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次,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它们

8、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经济功能越多,其聚集和辐射的能力也越强,因而也就越容易吸引人口进入城市,其推动城市化的能量也就越大,相反,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越低,越是封闭及其经济功能越单一,则推动城市化的能力越弱;与此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则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越强,城市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市场也越大,也就越有助于促进城市工业、商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越能推动城市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但是,从20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现代化起步并推进于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9、,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都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二、1949年以来城市现代化的单向突进与“超前发展”1949年以前,由于中国的城市早期现代化与城市化都发生于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与半资本主义化并存的特殊背景之下,近代以来的城市早期现代化在沿海沿江开埠城市较为明显地推进的同时,其他大部分传统行政中心城市到了近代以后都普遍呈现衰落或发展停滞的状态。这种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畸形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由城市的强大集聚效应所带动的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灾荒以及军阀、地主的残酷剥削掠夺所造成的农村衰败、破产所造成的畸形城市化却十分明显。无论是新兴通商口岸城市还是传统行政中心

10、城市,其城市人口的非正常膨胀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由农村破产导致的过度城市化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而使农业生产力不断下降,通商口岸城市的早期现代化也更难以得到内陆腹地的支持,这便对通商口岸城市早期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另一方面,这种过度城市化既超过了沿海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通商口岸城市的吸纳能力,更使城市现代化长期停滞不前的传统城市难以应付,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除失业问题日益突出以外,消费性人口的恶性膨胀、社会治安混乱、物价高涨以及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都使城市既成为富人的天堂,又成为穷人的地狱,这种种的城市社会问题都导致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畸形性的加剧。因此,近代中国

11、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处于双重畸形状态。1949年是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分期。新中国的建立,不仅使中国从此可以独立自主地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而且在强大的中央集权之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使中国政治力量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在建国后的城市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发挥到极至。这种种的变数使20世纪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变。这种质变除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与区域不均衡性被逐渐纠正外,还表现为城市现代化在单向突进、“超前发展”的同时与农村发展脱节,从而对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造成深远的影响首先,城市现代化的单向突进使城

12、市的吸纳能力大为降低,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如上所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城市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尤其是大城市更为明显。城市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而是在继承传统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基础上的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包括制造、金融、贸易、交通枢纽功能在内的经济中心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等。因此,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其功能也就越多,其所能发挥的综合集聚、辐射效益也就越强,对区域的影响也就越大。建国以后,在推动城市现代化与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城市的“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还是近代以来新兴城市的“充分利用、合理发展”,都更注重城市的生产功能,而忽略甚至限制城

13、市其他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工业和商业比较,当然是以工业为主。那么,商业占多数的城市是不是要以商业为主呢?不,也要以发展工业为主。”这样一来,城市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投资的大力支持。在城市生产功能迅速增强的同时,城市的其他经济功能却不断受到来自国家的限制与削弱,因此,城市的金融、贸易、流通功能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建国以来封闭的经济建设环境在将中国的经济循环限制于国门之内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使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与地区分割限制了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循环,城市的金融、贸易、流通枢纽功能的发挥又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外在环境。这些都导致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在工业方面的单向

14、突进。这种城市现代化单向突进的发展模式导致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萎缩。1952年,全国每万人口中,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网点个,1978年下降到13个;同期,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的服务人员从人下降到人。在全部职工中,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下降到1978年的%。这不仅不利于以后城市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也限制了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使城市现代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能力大为降低。其次,城市现代化的“超前发展”使城市化进程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从本质上讲,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是拉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实际上,从

15、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补偿性”工业化使轻重工业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城市化的高潮。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到1957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迅速上升到%。但是,1958年以后,随着“补偿性”的工业化告一段落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使城市现代化的工业动力也呈不断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本的相对稀缺,主要形成以纺织业等产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量发展,积聚起大量资金、技术和对重工业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之后,再转向以资金密集型重工

16、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这是一个自然升级的过程。但在我国,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为迅速摆脱落后的农业国状态,以及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便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成为国家计划投资与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二五”以后重工业更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从“一五”至“五五”期间,轻工业在国家建设投资比重中始终没有超过7%,最低时的19631965年期间仅占%,而重工业除“一五”期间为%以外,其他时间都一直在45%以上,“二五”期间甚至高达54%。10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重工业导向发展战略使得到我国城市现代化“超前发展”,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和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向着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1957年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而到1978年则变为%、%。11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过度发展必然产业“资本排斥劳动”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本形成要素中短缺的资金对过剩的劳动力的替代和排斥,非农产业部门在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