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043241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第六章节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明朝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和制度;五军都督府的设立与兵部的制约;大明律;锦衣卫制度;廷杖制度;八股取士制度;靖难之役;营建北京和迁都北京。二、要求学生认识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出来。2明朝制定大明律,极力维护皇权专制,一方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贵族大臣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严厉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一定

2、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局面的安定。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最突出的表现。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它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是造成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4“靖难之役”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通过武装政变上台的明成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派人营建北京并迁都北京,加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明朝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建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与制度,营建北京。难点:明朝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关系。教学准备明朝前期疆域图、明代北京城市示意图、思考题与讨论题。(以上均可用幻灯片制作。)教学要点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朱元璋建立明朝 年号洪武 定都应天2加强君主专制的官制调整(1)在中央:废丞相制度,设六部尚书,隶属皇帝(2)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

4、牵制(3)军事上: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大明律的内容与特点2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设立及其关系3廷杖制度三、八股取士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建文帝的削藩措施2朱棣与靖难之役3营建北京与迁都北京(1421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章涉及的内容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为47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请同学们阅读导言部分,并归纳出有哪几层含义。(请学生回答,教师再归纳,并着重点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朱元璋建立明朝 年号洪武 定都应天(打

5、出投影片)思考题一:历史上,我国封建制度的建立一般有哪几种形式?(学生回答)一般有三种:一是大将、权臣、外戚夺权;二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征服;三是通过农民起义而建立,如西汉、东汉、唐、明即属这一类。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君主,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年号洪武,在位31年,定都应天,即位十年后(1378年)改称应天为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明朝共经历16帝,276年。朱元璋佃农出身,又亲历农民起义,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登基后兢兢业业,竭虑殚思,就是如何巩固政权,确保朱家王朝万世长存。一方面他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着手改革行政机构,强化皇权,为此,他

6、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2加强君主专制的官制调整(板书)(打出投影片)思考题二: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现在看看明太祖是如何做的。(1)在中央:废丞相制度,设六部尚书,隶属皇帝(板书)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

7、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如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时时忌惮。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

8、权。但是,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2)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板书)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

9、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臬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打出投影片)思考题三:明朝的三司分立,是不是等同美国政府的三权分立制度?(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不等于。尽管两者都有“制约与平衡”的特点,但它却有本质上的区别,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它的立法、司法、行政是真正意义上三权独立与平等,而明三司是处在封建专制王朝,它都隶属于中央政府,听命于皇帝,绝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3)军事上: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板书)明朝军队,中央设大都

10、督府,地方设卫、所编制,由大都督府统辖,明太祖为防大都督府权重,将它一分为五,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所辖的卫所军队,都督府只掌管军队但无调兵权,兵部可以调兵,但不能指挥作战,如遇战事,调兵遣将均由皇帝决定。兵部奉旨调兵,都督府将帅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将帅回都督府,军队回卫所。同学们,从上述三者官制的调整中,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指出。)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受命于皇帝。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板书)1大明律的内容与特点(板书)(请学生看书后,结合材料回答。)大明律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颁布的,它以唐律为蓝本,分12篇共606条,内容集中,条理分

11、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增加了经济立法,维护封建经济的发展。朱元璋生于元末,对元末吏治腐败,激起民变,教训深刻。因此,下令制定许多法律章程,除维护皇帝贵族的特权,防范人民的反抗外,它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以及应当遵守的事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严惩不怠。正如朱元璋所言,乱世用重典。明朝法律偏于严酷,如贪污60两以上,一律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凡进谗言使没有犯死罪而遭受死刑的,处斩;如大臣小官替死囚说情免死的,也处斩;连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车船,附载私人物品超过10斤的,也处笞杖刑若干。当然,在封建社会是没有真正的法律的,量刑时“重其重罪,轻其轻罪”,随意性很强,而且常常株连九

12、族,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2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设立及其关系(板书)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同学们早已听说过,电影、电视也有大肆渲染的,但无一例外都与恐怖有关。而厂卫制度的实质,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最突出的表现。锦衣卫设于明太祖时,东厂设于明成祖时,西厂设于明宪宗时。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特务部门,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抓人、审讯、处置均不通过政府的司法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卫与厂的性质和任务都是一样的,但它们又有所不同;其一,锦衣卫是军队,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两制,卫是军队的一级编制。锦衣卫原为侍卫仪仗的上直军。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将其改为“锦衣卫”,包括12卫约五六万人。而东厂、西厂不

13、属军队性质,可以说是纯粹的特务组织。其二,锦衣卫的长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担任。明太祖不许宦官干预朝政,而东厂、西厂是由太监统领的。其三,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下。3廷杖制度(板书)俗称“打屁股”。起源于唐朝,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明朝往往由厂卫执行,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也是一种示辱。在封建社会自然谈不上什么人格,一般官吏也不例外,荣辱完全取决于皇帝一时好恶,稍有不合“孤意”,朝臣常被剥去衣裤打得皮开肉绽,甚至当场杖死,被杖之人还要高喊“打得好”、“皇上万岁”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这充分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对官吏身心的一种凌辱和折磨。三、八股取士(板书)(打出投影片)思考题四:科举考试

14、在历史上曾起过什么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又造成什么后果?(学生回答)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不断改革与变化的结果。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和完善,有利于打击士族势力,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规定在四书五经里出题。经义的解释,如四书,以朱熹的经为准,考生只能“代圣贤立言”,背诵经书的内容,以注疏的语言解释经的意蕴,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考试的形式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标准化、规范化极强的文体。它规定了一篇文章的具体格式和写作步骤。文章的每个部分之间还要有固定的虚词

15、连接,因此,这种文体非常死板。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其形式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繁琐,并促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明朝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非学校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禁止学生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旨在培养皇帝奴仆、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严重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销蚀了人的个性,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打出投影片)思考题五:从明朝君主专制发展的过程看,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拨。)主要趋势有三点: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理;三是对人民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板书)1建文帝的削藩措施(板书)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去,其子朱允炆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