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94808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修改稿)邓 艳摘要: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其散文具有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本文将从: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展开了论述,以达到对归有光散文的深刻认识。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关键词:唐宋文风即事抒情的手法细节结构风格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一、倡变文风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2、。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一)、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二)、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三)、篇幅短小,言简意

3、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四)、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入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

4、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二、项脊轩志归有光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注重细节,刻绘生动,着重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生活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家庭里,从小失去母亲,作者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这种悲哀。家庭的败落离析是归有光内心痛苦的来源之

5、一。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归有光对此是颇为神往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

6、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处多置小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百年老屋被瓜分,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也不断加深。鸡、狗东奔西跑,客人穿越厨房赴宴,家庭呈现出它的无序与败落。作者没有就家族变化发表言论,只是用平静的笔墨将现状展现出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作者极不愿意见到这种离心离德的现象发生,这很自然,

7、也许可称为过于执著以至偏执其实,由疏到亲,由亲转疏,恰恰体现了宇宙之必然,归有光也许只体会到了主观愿望无法实现的悲哀,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生存选择的必然性。事实上,归有光自己对于家族成员的感情也有亲疏之分,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私其妻、子。中国是一个宗法观念很强的国家,所以渴望家族、家庭团圆、和睦,是一种普遍的情感,然而,生存事实却往往与这种愿望相违背,因此,拥有家族、家庭离析悲剧性体验的人相当多。但是,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却微乎其微,归有光恰如其分地写出他的感受,发人之所未发,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项脊轩志能引起共鸣并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即使归有光在写作时并非出于自觉,也不足以否定这种题材选择的价值

8、。 应该说,项脊轩志中描写到的生活内容本身并无甚新奇独特之处,但在表达上,却堪称独步。正如钱基博所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项脊轩志无论写景写人,都很真切。首段的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结合得十分巧妙。如庭阶之寂与小鸟之动、墙之静与影之动、墙之坚实与风、影之轻柔、月之明与影之暗形成对比。归有光的散文素以平淡自然、不事雕琢见称,其实,像项脊轩志这种文章,雕琢痕迹是相当明显的。只不过它的雕琢不是浓墨重彩的,而是精雕细刻的。写人物,笔墨不多,却能收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作者的回忆集中在其最感亲切的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

9、子身上,虽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只有三言两语的简短描写,但它们皆为浓缩了作者深情的意象,所以叙事效果极佳,读过之后,不仅难以忘怀,而且能“使览者恻然有隐”。文章注意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细节,形声兼备,亲切可感。(一)、对母亲周孺人的描写归有光八九岁时失去母亲,按理说,无从详尽回忆亡母,但作者还是通过先婢事略塑造了母亲形象。 母亲出生名门望族,十六岁出嫁,七年中生七子,其中夭折二子,二十六岁去世。一生劳苦,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文中说,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

10、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她待僮仆,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铒”,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可见其厚道。最后忆及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有光七岁与堂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至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总之,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

11、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形象,令人起敬。另外在项脊轩志中,也有写母亲的一段文字: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从这段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以及宽厚的品性(要不几十年后,婢女怎么还会哭呢?)。 (二)、对祖母形象的描写 对祖母的刻画,文字不多,项脊轩志是这样回忆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

12、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玩笑话和“以手阖门”的动作,表现出关心孙子日常生活的疼爱心情,这句话是祖母对孙子的特有语言,其他人(即便是祖父)是不可能说的;一句自语以及“持象牙笏”嘱咐的细节反映出对孙子的勉励与厚望,表现出长辈因长久无人光宗耀祖而寄希望于孙子的一片殷切心情。一位祖母形象至此便栩栩如生了。尽管有些评论者认为归有光的散文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但正是这些散文,通过记述日常琐事,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借助这些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形成了归有光独

13、特的“至情”风格。(三)、对妻子的描写 在项脊轩志第六、七两段的后记中着重写对亡妻的怀念。是正文部分的自然延续和补充。只言片语,感情的抒发却更见深沉强烈。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草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友谊赛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毕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妻死,室坏不修”足见对妻子绵绵的情怀。树已“如盖”正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梦牵的情愫吗。在这些散文中,归有光借家庭琐事的叙述,抒发了对祖母、母亲、妻子及婢女的思念之情。

14、两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细读这些散文,仍觉得这几个女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动人心弦。这一类作品,追怀亲旧,情致缠绵,十分感人。这种风格如果上溯其源,可追溯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商隐的祭小侄女寄寄文,曾巩的女二圹志,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前人但都是偶尔为之。归有光则是大量地写这类题材。这对清代散文也有很大影响,如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刘大槐的章大家行略、王拯砧课诵图序,到阳湖派作家就更大量地写这一类文章,近代林纾的文集中,这类作品竟有数十篇之多。归的创作成就令敌手王世贞折服,称赞他“千载有公,继韩、欧阳”。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强调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法度。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

15、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唐代古文家倡导“文以明道”,宋代古文家倡导“文以贯道”,唐宋派继承了这一古文理论。王慎中在答廖东雩提学中曾明确提出“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之言,以博其旨趣”,与明初文人宋濂等“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思想脉络相通,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与王慎中相比,唐顺之的论文主张稍显得复杂,唐顺之晚年杜门习静,文论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答茅鹿门知县论及文章的“本色”,认为“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约好文字”,倡导表现一种“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从根本上说,“本色”论也包含着唐顺之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直据胸臆,信手写出”的前提是要“洗涤心源”。所谓“洗涤心源”,主要指正心弭欲,加强自身道德涵养,力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所以,在重视文以明道这一点上,王、唐二人持有相似的态度。(四)、对婢女的描写在寒花葬志中,作者以60余字塑造了一个小婢女寒花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