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945899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欣赏书法作品(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民论文:对古代书法审美意味的系统阐释 内容提要本文选择、整理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书法审美意味范畴,从不同层次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与美学阐释,并对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抽象审美意味作出较清楚的概念界定与意蕴表述。所谓“气”、“气韵”、“神”、“神采”、“骨”、“筋”、“肉”、“血”等等,是书法审美意味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层面“生命意味”。“中和”、“阴柔”、“阳刚”、“狂放”等等,是第二层审美意味“情感力度意味”。雄浑、劲健、潇洒、清淡、拙朴、典雅、超逸、神奇、精巧、自然等审美意味表现为更丰富、微妙、变化的意境风貌,构成了第三层书法审美意味“风格性的情调意味”。关键词书法 生命意味 情感力度意味

2、 情调意味“意”是中国书法审美理论的主要范畴。“笔意”、“字意”、“书意”是书法表现与鉴赏的核心。同其它审美形态、艺术式样比较来看,概括而微妙的抽象审美意味更是书法美的本质内容。气、气韵、神、神采、骨、筋、肉、血、中和、阴柔、阳刚、狂放、雄浑、劲健、潇洒、清淡、拙朴、典雅、超逸、神奇、精巧、自然显现为丰富多样的意味风貌。但是,在古代书论及后人的论述中,这些意味范畴往往是散乱的或杂揉在一起的,没有清晰的逻辑系统,不利于人们的理解把握。本文选择、整理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书法审美意味范畴,从不同层次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与美学阐释,并对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抽象审美意味作出较清楚的概念界定与意蕴表述。第一层:

3、生命意味所谓“气”、“气韵”、“神”、“神采”、“骨”、“筋”、“肉”、“血”等等,是书法审美意味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层面。它是书法美的根源性的因素,决定了书法的基本审美价值。我把它们总称为“生命意味”。书法家对生命的感悟,书法创作对生命的表现,不是对某个具体的生命单位、生命形象的简单反映,而是从众多的生命体的体验、观察中升华出对生命运动、生命形式的整体领悟。“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人们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概括、提炼出一些生命形式意味范畴。“气”、“气韵”,主要指勃勃生气流动贯通的审美意味。从

4、哲学角度看,气是具有物质质量和势能的、聚散运动而生生不息的客观存在。它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是生命运动形式的根本因素。在艺术中,能否具有生气,能否显现出生动的气势、气韵,是艺术美的最基本的条件。生气与板、滞、陈、死相对立,决定了作品的生机、活力。作为生命形式意味之“气”,在书法中体现为笔画、结构富有动势的生气和有机贯通的气脉。所谓“生气”、“气脉”、“行气”、“内气”、“外气”等,是书法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骨肉相称、直中含曲、起伏转换、厚实劲健的笔画,欹中取正、动态平衡、协调变化、错落有致的结构,显现出鲜活有力的生命气息。笔断意连、呼应贯通的“气脉”,更是书法之气的中心内涵。“神”、“神采”,

5、指显现旺盛生命力的精神焕发的审美意味。神与气有相通的生命意义,是生命体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艺术表现中,作为生命活力、精神焕发显现的“神采”,多体现在以视觉感受为主的绘画、书法等样式上。相对说来,“气”、“气韵”在书法中主要体现为由笔势引导的递相映带的内在的气脉贯通,而“神”、“神采”则侧重体现为由笔画、结构、墨色表现出来的视觉感受上的旺盛的精神生机。用笔不板不结,骨肉筋血俱备,便会有生动的风神;用墨活气盎然,浓不凝滞,淡不浮薄,才能神采奕奕。如果说,“气”、“气韵”、“神”、“神采”、等审美意味与其它艺术形态有较多的相同之处,那么,“骨”、“筋”、“肉”、“血”等生命形式意味则更是书法特有的审

6、美内涵。“骨”,主要指强劲有力、骨架坚实的生命形式意味。骨具有坚、强、刚、直、硬等特质,是肌肤之所以附、人体之所以立的基础。在骨、筋、肉、血生命形式意味系统中,“骨”是第一位的根本因素。其生命形式意味在书法中体现为笔画的强健有力、间架结构的坚实稳固。在书法审美意味中,“骨”与“力”、“势”等密切相联。“力谓骨体”,“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颜真卿述张长史书法十二意)。“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刘熙载艺概?书概)。有的书家还将人的生命力的强弱与书法之骨联系起来,认为人体生命力的耗竭直接减弱了书法的骨力。从“骨”的间架基础功能看,有了坚实稳固的基本骨架,才能使润、丽等风姿有所依托。它从根本上决

7、定了书法之力,并为书法形象的其它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骨”为基调的书法,呈现出刚健、峭劲、挺利、沉实等意境风貌。孙联奎诗品臆说云:“劲健,总言横竖有力也”。“横竖有力”并非专论书法,但书法之劲健之力恰恰主要体现在横竖等笔画骨干上,如果说雄浑之美主要以筋、肉胜,那么劲健之美则主要以骨胜。以骨力为主要特色的柳书,“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骨胜之书,突出了劲挺、强健的阳刚之力。“筋”,主要指韧健灵活、脉络连通的生命形式意味。比较而言,“骨力”侧重于坚实、刚挺,而“筋力”侧重于韧健、含忍。“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刘熙载艺概?书概)。含忍的坚韧性具有刚柔相济

8、的弹性之美。含而蓄,含则藏,筋力尤讲究藏而不露。“筋”更具有脉络连通的特点,起到纽络作用。“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幅中行行相生,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笔笔相生,则顾盼有情,气脉流通矣”(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笔意、笔势相生之连,突出了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生发的有机联系。韧健含忍、脉络连通之“筋”,又是富于灵活性、运动性的。“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筋”这一审美因素使书法形象具有了灵活生动的生命运动势态。“肉”,主要指质地腴润、丰满圆浑的生命形式意味。它侧重

9、于显现于外的肌肤性视觉美感。有了肉的因素,便不会抛筋露骨、枯索生硬,从而使生命体具有丰满健康的质感。健康的“肉”,美的形式的“肉”,是肥瘦适度的,过肥过瘦都不具备强盛的生命力。从书法来看,“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要太瘦,瘦则形枯”(姜白石续书谱)。用笔的提按轻重与用墨的浓淡燥湿等与“肉”的体现有密切关系。按、重则肉肥,提、轻则肉瘦。粗者肥,细者瘦。但枯硬僵板之粗并无“肉”之质感。生硬的铺按,没有圆润的厚度、弹性,是没有鲜活的“肉”之美的。从用墨来看,“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陈绎曾翰林要诀)。浓淡适当、燥湿结合的墨色,有助于笔

10、画质地的丰腴润泽,产生健康的肌肤感。“血”,主要指鲜活润畅、滋柔亮泽的生命形式意味。就生命体而言,只有血气充盈,才能使躯体、肌肤得以滋养,焕发生命的神采。“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包世臣艺舟双楫)。而柔润的神采、形质必须有充盈的血液支持。在书法中,生命形式意味之“血”与水、墨有直接的密切关联。“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陈绎曾翰林要诀)。水墨鲜活亮泽、润畅淋漓,达到血润、血盈的审美效果,便会精神常新,生气常存。丰富滋润的水墨变化,使书法形象富有华美亮丽的神韵风采。“血”的审美意味及其变化,与笔法有很大关系。随着蹲、跓、提、捺等不同用笔方式的侧重,出现多样的水墨效果,使

11、“血”的内蕴得以丰富、充实。“蹲之则血润,驻之则血聚,提之则血行,捺之则血满;抢法所以生血,过法所以养血,衄法所以补血”(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以笔控墨,可以取得最佳的水墨、血气效果。气、神、骨、筋、肉、血等生命意味在书法中是和谐统一于一体的。“作书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缺其一,行尸耳”(王澍论书剩语)。诸方面俱备,才有生机昂然、活力充沛的整体生命感。在书法艺术表现中,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有所偏废。生命意味是书法形式美法则笔法、章法、墨法的主要审美依据。笔画之“力”、结构之“和”、墨色之“活”,本源于对生命形式意味的体悟与追求。逆与顺、藏与露、方与圆、

12、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的有机结合,使书法笔画成为一个个生动有力的生命单位。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的相生相应,使文字结构成为一个个、一组组多样和谐的生命整体。第二层:情感力度意味所谓“中和”、“阴柔”、“阳刚”、“狂放”等等,是第二层审美意味情感力度意味。生命意味侧重于对生物生命、自然生命的感受、领悟,情感力度意味则主要是对主体情感的体验与表现。需要注意,书法中的主体情感内容不是喜、怒、哀、乐等具体、明确的伦理性、态度性情感,而是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的起伏跌宕、强弱变化的情感力度结构、情感强度状态。不同的情感力度,具有不同的书法美形态。中和、阴柔、阳刚、狂放,成为特定情感力

13、度的审美意味表现。而这些情感力度意味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中和”,主要指情感力度适中、平和,符合理性规范,诸形式因素和谐统一的审美意味。书法的中和美理想,要求情理统一,所表现的情感意蕴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孙过庭书谱),是理想的情感力度状态。所书写的文字内容再激愤,表现在书中的情感力度也要有中和之度。从书写过程看,要保持心境之平和,不急不躁,情绪平静,具有冲和之气。“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以达到“契于妙”的境界;反之,“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平和之神,冲和之气的主要特征便是静。心境散放、静朗,才能心手双畅。“

14、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从这种内在情感意蕴、精神状态的中和、平和要求出发,书法的外在形态也相应地体现出平和含蓄的审美境界。人们提出了“势和体均”、“平正安稳”等审美原则,要求结构“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八诀);“不大不小,得其中道”(宣和书谱)。在用笔方面要求圆畅润泽,反对棱角显露、枯索放纵。在形式因素上,达到逆与顺、藏与露、曲与直、方与圆、肥与瘦、疾与涩、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的和谐统一。晋人书法是“中和”之美的典范。其书体现了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的和谐统一。人们常说“晋

15、尚韵”、“晋人书取韵”。这种“韵”主要表现为一种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它不锋芒毕露、剑拔弩张,又不软弱松散、纤媚无力。即非“筋书”,又非“墨猪”。各种形式美因素和谐统一,给人以平和舒畅又余味无穷的审美感受。王羲之是晋书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养气和平,自有从容中道之妙“(杨宾大瓢偶笔)。从作品看,“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裙肃穆”;“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书后品);“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刘熙载艺概?书概)。潇洒又沉着,灵秀又爽利。在中和之美的总体基调上,“阴柔”与“阳刚”成为体现高低强弱变化的情感力度的两大审

16、美意味。“阴柔”,主要指情感力度轻柔、低弱,形式因素纤小、舒缓、平静的审美意味。“阳刚”,主要指情感力度强盛、激烈,形式因素宏大、挺利、动荡的审美意味。“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具有不同的书法审美风貌。前者讲求平淡、萧散、恬静的意趣与“妇女纤丽”般的妍媚、柔婉之态;后者追求“壮士佩剑”般的气势,与力势强盛的事物有暗示联想关系。阴柔之美更重圆、藏、曲、缓、润;阳刚之美更重方、露、直、急、枯。“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赵宧光寒山帚谈)。从古人关于“南派北派”、“帖派碑派”的划分及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中,也可看出他们与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密切关系。相对来说,南派重阴柔,北派尚阳刚,“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刘熙载艺概?书概)。南书婉丽清媚,富有雅韵,北书雄奇峻健,更具豪气。重帖者,偏于阴柔,尚碑者,侧重阳刚。南书重帖,北书重碑。“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宜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