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94438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要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考点解读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地球月球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可见宇宙即总星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考点解读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太长,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测试要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解读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波长

3、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储存的太阳能。与太阳辐射无关的能量有哪些?核能、地热、潮汐能、地震、火山发展大棚农业,主要改善的是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太阳的外部结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考点解读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名称所在的太阳外部圈层周期影响黑子光球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周期是 11年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明显有关;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

4、,威胁宇航器安全;在高纬地区夜空形成极光。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数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测试要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解读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

5、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考点解读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考点解读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不同的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并非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6、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是日出的地方,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是日落的地方。3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5)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5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地

7、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转;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6区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中央经线计算:用时区数乘以15);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7如何求所在时区?经度数除以15,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8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中时区区时,或0经线地方时。9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但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有时过180经线日期不变);两侧日期的变更:从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从东向西日界线加一天。考点解读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8、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其移动的范围在南北纬2326(或23.5)(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节气夏至春、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赤道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全年最小值地区南半球无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计算:90减去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2.昼夜长短的变化(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9、使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2)判断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3)规律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越南白昼越短。 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3四季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四季更替,四季更替以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

10、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4.五带的划分 依据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划分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有太阳直射,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的纬度变大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变大极圈的纬度则变小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测试要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

11、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则突然 。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 ,(33千米)海洋地壳较 ;(7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 。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的“ 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地核 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

12、大气圈上界。水 圈 特点:连续不规则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要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考点解读: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

13、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图示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熔重用变质作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以

14、及地壳元素组成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测试要点2】: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点解读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成因对地形的影响实践意义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侵蚀作用: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地垒成山;地堑成谷。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地垒岩块相对上升,常发育成山峰,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