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940382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生态学复习提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生态学复习试题1.景观生态学: 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26.景观生态学名词的提出: 景观生态学自1939年由特罗尔提出后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景观生态一词)2.景观结构: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类型、 面积比率等)。3.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辨析: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

2、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侧重于空间、时间、功能异质性的研究。正是时空两种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取决于其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景观是异质性的结果,异质性是景观元素间产生能量流、物质流的原因。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而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者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非随机性。4.尺度和尺度效应:尺度是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尺度是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即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

3、度)。尺度效应是通过尺度变换分析而显示出的一系列景观特征变化。其实质是不同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表现为:斑块随尺度的增大而产生类型转化与面积增大,景观多样性指数相应减小。5.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6.生态学干扰:干扰在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度干扰不仅对生态系统无害,而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更新,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干扰的生态影响主要反映在景观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改变,其次,干扰结果也影响到土壤中的生物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进而促进

4、景观格局的改变。7.生物多样性: 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确切的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广义的生物多样性有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狭义的没有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填空)的丧失和破碎化 2.外来种的入侵 3.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4.环境污染 5.全球气候变化 6.农业和林业的产业化8.景观生态规划: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

5、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9.景观稳定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从景观变化的趋势看景观的稳定性,另一种是从景观对干扰的反应来认识景观的稳定性。10.景观动态: 在外界干扰下,景观中物种的扩散、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运移等变化情况。11.复合种群理论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辨析复合种群理论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区别复合种群理论:强调过程研究,从种群水平上研究物种的消亡规律,侧重遗传多样性,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更有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注重格局研究,从群落水平上研究物种的变化规律,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更有意义。复合种群的理论涉及到了岛屿

6、生物地理学中的平衡理论,因在这两个理论体系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过程,即个体迁入并建立新的局部种群以及局部种群的灭绝过程。但二者区别在于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总假定存在一个所谓的“大陆”,并且在这个大陆上的“大陆种群”不仅不会灭绝,而且还是迁移个体的惟一源泉,或者说所有的迁移个体都只能来自于“大陆种群”。而在复合种群理论中,迁移个体可以是来自于任意一个现存的局部种群,同时任意一个局部种群都是有可能随机灭绝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首次从动态方面阐述了物种丰富与面积及隔离程度的关系, 认为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这两个过程的相互消长导致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

7、化。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 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 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复合种群理论能够描述种群在景观异质体中的运动和消长以及空间格局和种群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12.边缘效应:指在景观要素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13.生态交错带:是相邻两种或多种介质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由边界(生态过渡带)部分地调节的相互作用的斑块系统。14.河流廊道的功能:控制从高地到河流的水、矿物

8、养分等的流动;为动物、植物的迁移提供路径,促进高地或坡地森林内部种沿河流向下游迁移,同时也促进下游湿生或水生物种向高地坡地蔓延;但同时对某些物种的迁移也起着阻断作用;作为一些物种的栖息地;直接影响河水(保持河水清凉,凋落物沉积于河水中,会成为河流食物链的基础)。概括起来即为:A 控制水流和矿质养分流动; B 作为陆地植物在景观中迁移路径河流廊道多宽为宜:a 应具备有效地控制从高地到河流的水流和营养的功能。b 有利于森林内部种沿河运动,宽度应超出边缘效应。15.廊道的作用: 通道、隔离带、源、汇和栖息地16.景观结构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如方位、母质组成和坡度

9、等,将影响局与空气流动、地表温度、养分丰缺或其他物质(如污染物)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景观结构将影响景观中生物迁移、扩散、物质和能量在景观中的流动; 景观格局同样影响由非地貌因子(如火、风和放牧等)引起的干扰在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发生频率;景观结构将改变各种生态过程的演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17.斑块面积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A.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又高于大斑块。B.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的动植物的扩散和觅食有很大影响较宽阔的公路在局部上可视为是长矩形斑块,它对垂直于斑

10、块迁移的动物来说往往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对平行于公路方向的影响不大。形状不同,生态效应不同。18.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及其响应1.全球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将使植物叶片和冠层的温度增加以及气孔传导率下降,从而使植物受到热量的胁迫,使其生长被抑制;其次,温度的升高将增加土壤水分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下降,从而可能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限制植物的和生长速度;此外,温度的升高还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其他物质循环,改变土壤中的碳氮比,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氮素缺乏的制约。2.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11、的影响是各个因素综合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将使一些物种退出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而一些新的物种则侵入到原有的系统中,从而改变了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这些影响对于那些极其活跃的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可能尤为严重;3.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和森林分布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的更新将加快。总体上,热带雨林将侵入到目前的亚热带或温带地区,雨林面积将有所增加。地球上现存的温带森林几乎都成片断化分布,温带森林面积的扩张或缩小主要取决于其侵入北方森林的所得和转化为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及草原的所失;4.极端灾害对森林景观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使极端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19.景观生态规划的

12、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20.景观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巢域范围内的运动 疏散运动 迁徙运动21.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对象:1.土地利用方式:由特定的土地利用目的与管理措施组成。2.土地利用系统:由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特定的土地单元组成。3.景观或区域:由土地利用系统空间镶嵌组成。22.系统论原则: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关联性:系统论主张从对象的整体和全局进行考察,反对孤立研究其中任何部分及仅从个别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构性:整体性与关联性原则则统一于结构性

13、原则。其着眼于系统整体内部所有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包括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的性能不仅与组成要素的性能有关,还与他们的结构有关。 开放性: 强调系统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动态性:把系统作为一种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实体去研究。23.景观融合的类型:1)结构融合过程2)功能融合过程3)意境融合过程24.干扰按机制划分的类型: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25.常见干扰种类: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27.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

14、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 过渡区(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选址原则:(填空)典型性或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效应天然性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科研的潜力28.斑块的形状系数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

15、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斑块周边越发达29.说明下图涵义及解释斑块类型及特点 环境资源斑块: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产生。环境资源斑块相当稳定,与干扰无关。如:裸露山脊上的石南荒原、石灰岩地区的低湿地、沙漠上的绿洲以及山谷内聚集的传粉昆虫等,都属于环境资源斑块。起源: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及镶嵌分布规律。 特点: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干扰斑块: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都可形成干扰斑块。如:森林采伐、草原烧荒及矿区开采等都是地球表面广泛分布的干扰斑块。此类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当然也有例外,如一个重复放牧的牧场,演替过程持续不断地重复进行或重新开始,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较长时间。成因:分为两类:自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如泥石流、雪崩、风暴、冰雹、哺乳动物的践踏等其他许多自然变化;人类活动是造成长期干扰斑块的主要因素。 残存斑块:与干扰斑块刚好相反,是动植物群落在受干扰基质内的残留部分。植物残存斑块,如景观遭火烧时残存的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