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有的人》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9376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卫《有的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赵卫《有的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赵卫《有的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赵卫《有的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赵卫《有的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卫《有的人》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5、有的人教案 巢湖市柘皋中心学校 赵卫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和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和照应的运用。课时安排和教具使用 1课时 班班通设备和自制课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 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

2、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作家简介和写作背景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

3、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播放朗读视频) 2激疑和回答:找出文中能体现纪念鲁迅的诗句。 学生作答,教师

4、点评。五、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5、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

6、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

7、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思考:作者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感情?你认为具体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2、小组合作朗读要求: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对诗节作朗读分工。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七、 教学小结八、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基训(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