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936058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学习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团队:蒙丽云广嘉宁张放周柏任谢光泽指导老师:孙保燕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学习)课题概述现实背景干栏是壮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壮乡的每一座干栏都是绚烂的民俗风情画廊。由于历史文 化的侵蚀,许多富有壮族特色的干栏已沉埋在荒草之中,如今在大部分的壮族村寨,干栏风 情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 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 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课题意义本调查小组了解到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尚保存有原汁原味的壮族特色干栏式建 筑,于

2、是决定前往走访调查,课题小组成员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古典建筑有着一份 独有的热爱。我们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桂北传统民宅的历史形成背景、建筑结构特点、 地域特色和环保与节能等特点,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次走访调查来增进我们对于桂北传统民居 的了解,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宣传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以使这些建筑受到更多的关注和 保护。(二)调查方案调查方式到龙胜县和平乡壮寨实地走访,主要观察当地建筑的风貌和结构、节能、环保等特点; 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关于传统建筑与当地生活习惯的关系,建筑特点的形成机理和传统建筑 在当下生活中相对于现代建筑的弊端。调查目的学习了解桂北传统民宅的历史形成背景、建筑结构特点

3、、地域特色和环保与节能等特点。调查对象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壮寨传统民居和干栏式建筑。调查内容桂北地区传统民宅的建筑结构特点,具体从地基土质、建筑环境、地基、主要承重结构、 屋顶结构、门窗形式、楼梯结构、典型建筑配件、民族特色的装饰配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调 查当地居民对于这种形式的建筑的看法,向他们了解建筑形式与当地气候和地形特点的关系, 了解吊脚楼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表现,了解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原因,以及住进了现代砖混建 筑之后他们的心理期望和落差。可行性分析此课题与小组成员专业土木工程关联性较大,我们可以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对这些传统建 筑进行考察分析;考察地点距离大学较近,车程约四小时,预算只有

4、路费与考车期间的食宿 费用,支出在可接受范围;此课题的根本目的是尽小组的绵薄之力来宣传传统建筑,使它们 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文化。活动日程安排7月15日7月31日小组成员按照各自的任务各自搜集与桂北传统民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学习8 月 01 日8 月 20 日成员之间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并进行学习和讨论,对课题进行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并为调查阶段做好充分准备,确定调查内 容和方向8 月 24 日8 月 28 日走访调查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壮寨,实地考察当地干栏式建筑、吊脚楼8 月 29 日8 月 31 日撰写实践报告注意事项前期的资料搜集与学习举足轻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即使

5、实地调查了,也没有 一个明确的方向,很难写出东西来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会决定报告的最终质量,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前期资料学习 和成员交流调查期间要注意人身和财务安全,调查前应保证食宿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与当地居民沟 通要有礼貌,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小组成员1101530103蒙丽云1101530110广嘉宁1101530129张放1101530131周柏任1101530227谢光泽三)实践成果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四、五万年前就在此劳作生息。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凿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七分水流入湘江,三 分水流入漓江。中原文化不断的影响岭南地区,

6、外来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广西,促进了广西 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主要分为“高原文化”、“中原文化”和“低地文化”, 他们分别影响了像“高原文化”影响着丘陵地带的建筑形式,“中原文化”则影响着平原建 筑,“低地文化”主要影响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建筑。而桂北地区因地方偏远,交通不便, 中原文化进入的时间较晚,人数也较少,因此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小,都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桂北传统建筑概述主要类型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

7、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 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 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 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 地面平

8、齐,使厢房高于正屋。主要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 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 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 化石”。文化处境当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抹 去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一个地方的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 和文化区域。然而,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至今仍在被包括苗族在内

9、的广大西南 少数民族人民所广泛使用。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 捷径。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 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建筑形式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是先民住在树上 的巢穴,因为在南方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巢穴离地而居,有利于避免湿气,有利于通风散热, 防止猛兽的袭击,也便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等。经过长期历史的变换,受社会、人文、自

10、 然的影响,一步步变化到如今的干栏建筑文化。和平乡壮寨属山区典型地貌特征,山坡多平地少,盛产杉木,所以当地的民居建筑以杉 木作为建筑材料,依山而建,被称为半干栏建筑,俗称“吊脚楼”。村寨的人们顺应自然, 依山就势,随遇而安。村寨的居民追求自然随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崇拜,吊脚楼的形式体现 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考虑地质、阳光、风向、水流等结合,成为壮族居民居住、 防御一体化的住所。空间结构特点由于特殊自然环境制约的影响,传统的吊脚楼体量都不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和一个顶 层隔层。一层。由于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关系,一层为架空的结构,空间与山地相连,木板、竹片 或石片用作于围栏间隔,一层用于圈养牲

11、畜、堆放杂物、粮食为主,并同时作为厕所使用。 一层结构符合当地气候湿热的气候特点,架空后通风透气,还可以抵御毒蛇野兽的袭击。二层空间宽敞,采光通风良好,作为人们的起居饮食的主要场所。二层以“间”作为基 本单位,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和用途,进行房间的规划布置,分隔出大小不等的空间,一般 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为厅堂,是各个房间出入的枢纽,厅堂正中设神坛,厅堂侧面设火 塘,火塘是家庭的主要活动中心,作为平时家人吃饭做菜,照明取暖的功能,也是家族聚集 议事,人际交往的场所。建筑和道路交通布局和平乡壮寨的传统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规划方案,建筑的分布以自然环境的形态建于山 地中。由于山地限制,人们居住的吊脚

12、楼体量一般都不大,以单栋建筑为主,占地面积小, 因地制宜,根据山地环境的特征,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吊脚楼与道路交错于山间 吊脚楼选址建造的随机性与修建道路的灵活性的关系,比任何平面布局的建筑更复杂,吊脚 楼与道路的关系常出现的几种情况:(1)在地势平缓空间较为大的情况下,屋前屋后都设道路,交通方便。(2)若屋前或屋后有一方为高坎或崖,则在房屋临高坎或崖的另一方建设道路。(3)当房屋两侧一面临高坎,一面靠崖的情况下,则将吊脚楼的山面朝路建造,并设 屋门于山面。营建方式壮族人民充满智慧,吊脚楼的建造选用,当地优质的杉木为建造材料,采用穿斗式的构 架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建造出来的干栏木构建

13、筑坚固耐用。令人惊叹的是,自壮族建筑 文明以来,壮族工匠们,仅仅依靠标满符号的竹片,就解决了所有的建筑问题。工匠们根据 所建造房子的大小,用当地特有的工具测,量建筑材料,这竹片被壮族人民称为“香杆”, 它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累计经验建造房子流传下来的,香杆上密密麻麻的标明了由壮族工 匠们创造的13 个独特的建筑字符,归纳着建筑构件材料每个环节材料的尺寸。精明的工匠 们根据香杆上的符号得出构建的尺寸大小,加工材料,凿眼削榫,很快一根根柱子和一条条 卯眼榫头就画出来了。为了使吊脚楼的空间扩大或减少受地形的限制,工匠们巧妙的将上下 两条枋木伸出前檐柱外,然后在其末端设置一根底部悬空的吊脚柱,类似汉族

14、建筑的垂柱。 吊脚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运用结构力学原理,使得瓜,柱相连,枋枕交错,禀缘纵横,吊 脚坚固。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桂北地区建筑的美学特点由于地处地貌特征复杂的大丘陵地带,吊脚楼大多建在坡地,根据具体的地貌特征因势 利导,高低错落,各具风姿。其适度的体量给人以亲和感。下部架空、正面出挑的结构使建 筑本身显得活泼轻巧,富于变化。吊脚楼基础使用当地石材,其色青灰、质感坚实粗糙。主体部分由杉木构成,木材文理 自然,色调呈茶灰色质地柔软。顶部小青瓦色调黑灰,质地坚实。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色 彩感上呈现粗糙坚实、自然柔软、光滑坚实的对比统一的艺术效果。加之岁月的剥蚀是色彩 呈珊出丰富的

15、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在平面布局上变化多端,因地制宜,天际线灵活生动,采用“小”、“散”、“隐”的灵活 布局方式,使吊脚楼盘旋在山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这样的天际线,错落高低,起伏有序,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对形成建筑山地环境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学观中国古人历来,讲究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正是古人想要,表达的。传统木构建筑,根植与所处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道路安排有致, 和谐统一,这正犹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中国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各地的木构建筑 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与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取得了很好的协调,表现出了 无与伦比的地域适应性。吊脚楼在选址上很注重与环境的关系。房屋大多面南而居,平行于当地自然山林的等高 线,最终形成了与山林的走向相呼应整体形象,建筑与道路的布局都在山水地形、自然景观中相互协调,相互相应,一排排干栏木构民居建筑,色调统一,呈现出村寨的统一与完整吊脚楼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出自人造。当地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因材施用。采用当地盛产的衫木为建筑主材料,不污染环 境,对材料的合理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建筑的开发 并未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山美、水美、建筑美的和谐画面。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