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效果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93582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衰效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肾衰效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肾衰效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肾衰效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肾衰效果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衰效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衰效果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衰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肾衰是我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5年10月至12月,在肾病科应用“肾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 共2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5天。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 .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 26例:气 阴两虚证0例,脾肾气虚证0例,脾肾阳虚证26。应用的主要 辨证施护方法:运动指导、饮食指导、舒适体位、休息与活动、 呕吐物观察、口腔护理、水肿消涨评估、皮肤护理、药物治疗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 药热奄包。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

2、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倦怠乏力26人运动指导2077%饮食指导26100%其他护理措施415%腰膝酸软23舒适体位2296%-1-休息与活动2296%其他护理措施28%恶心呕吐13呕吐物观察862%口腔护理754%其他护理措施430%水肿18水肿消涨评估1794%活动与休息1794%皮肤护理1794%体位1794%1其他护理措施317%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2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水肿18穴位贴敷15%腰膝酸软23耳穴埋豆417%中药封包3283%恶心呕吐13中药保留灌肠8981%学资学习网中药封包2119%肠,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封包和中药保留灌 .中

3、 药封包和中药保留灌肠主其次是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1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 .用物 及.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2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操作方 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2-(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 .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项目倦例数依从性(%)17 31%26满意度(%) (4%) 10联怠乏力序(人)8 (姓名性别年龄系电话科室号出院病历号责护职称17777护师172013-5-3护师2013-5-92013-4-18护师2013422护师2013-6-4护师依从XX部分依从不依从y满意、般不满高女(65%1380000肿瘤十意)73000一2

4、013-4-9耳穴埋豆2(2100%0%) 00 12)20%) 00腰膝酸软36666)23 13()1152%(100%(02013-恶心呕吐15555XX 李 XX(48%) 6(54)0肿瘤4-102 3黄(46%) 745(0%0 )十九肿2013-女男57(0% 00瘤十九4-11634000001502222222中药保留7)(7100%0) 90 ) 87(0%)0灌肠水3222218 XX(50%)(44%(100%0 0肿2013-肿14邓男78)6%) 1瘤十五4-15(21391111111穴位注2100%20女0 852100%0肿瘤0射1510000()XX()1十

5、九2013-罗13633336-163333中药热奄77(100%)007(100%)00包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热奄包。分析其原因:1 .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 易于接受。2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 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和中药保留灌肠。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肾病患者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3-较咼。本次总结中,穴位注射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满意:26人(100%);一

6、般:0人;不满意:0人。分析其原因: 1 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 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 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 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从 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 实用性强: 10 人(38% );实用性较强:9人(35% );实用性一般:7人 ( 27% );不适用: 0。分析其原因: 1 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 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 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

7、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 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 应用更加规范、科学。 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 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4-(四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临床中, 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具有中 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进一步论证 本方案中的穴位注射, 在用于肾衰护理中, 由于比较疼痛影响患 者的舒适

8、度,影响本操作依从性。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 造成 评价标准不一致。 建议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一)护理效果评价1评价方法 对肾衰的主要症状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水肿,应用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 (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 后的 护理效果进行评价。2评价标准 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二)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 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 本护理 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5-)护理

9、效果(%病例数 主要症状 (人) 差较好好 一般通过开 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以上的患者认 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肾衰的主指导,70%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岁。主因“反复恶心、乏力半年,45 :亓某, 女,案例1 C, 36T :加重2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主诉恶心 呕吐偶有失眠。分。,自理能力评分:100分,BP : 188/118mmHgP:102 次/;西医诊断:入院诊断:中医诊断: 肾衰病(脾肾阳虚证)针对患者恶心、呕吐失,慢性肾衰病。根 据“肾衰中医护理方案”眠,给予评估,了解呕吐次数、性质及 量,失眠程度,教会正确观察呕吐物,选择口腔护理,选择舒适 体

10、位、合理饮食,在次口腔护理,睡前选择合适体位、护士指导 下,每日进行1-2合理饮食,同时遵医嘱实施耳穴压豆、中药保 留灌肠、中药封 包,两周后患者诉恶心呕吐明显缓解,失眠症 状减轻。年,加2692案例:李某,女,岁。主因“反复双下肢 浮肿-6-重2周”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主诉恶心呕吐乏力,T36.5 C ,P:89次/分, BP:260/130mmHg.入院诊断:1中医诊断:肾衰病(脾肾阳虚证)2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据“肾衰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患者恶心呕吐乏力,给予评估,了解呕吐次数、性质 及量,乏力程度,教会正确观察呕吐物,选择口腔护理,选择舒 适体位,合理运动,在护士指导下,每日进行

11、1-2 次口腔护理, 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同时遵医嘱实施耳穴压豆,中药封包、中 烟保留灌肠, 三周后患者诉恶心呕吐明显缓解, 倦怠乏力明显减 轻。案例 3: (略)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一)护理难点分析执行方案的 50 例肾衰患者,因我院的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 辨证膳食, 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也未 培养具有饮食营养专业知识的肾病专科的护士, 所以, 本次报告 中未对方案中护理难点进行分析汇报。(二)护理作用分析 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 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 责任护士进行 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 防并发症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

12、作用。1倦怠乏力 协助取正确体位,根据病情给予运动指导,饮食指导。2腰膝酸软-7-通过舒适体位、合理休息与活动,可以减轻腰部受力,应用移情调志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遵医嘱耳穴压豆,3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耳穴压豆可以健脾和胃,调节中焦气机,选穴: 脾脏一健脾益气,和中止呕;胃一主通降,以降为和;交感一调 节植物神经;神门一镇静安神;中药灌肠是利用结肠壁具有半透 膜的特点,使结肠内的含氮物质及水向灌肠液内弥散,当灌肠液排出时可带走大量水分及有害物质, 从而降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 水平,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给予辨证饮食指导,能够调理脾胃功 能,增加食欲;应用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帮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护理方法应用情况执行方案的49例肾衰患者未采用其它中医护理技术及方法。-8-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入9学资学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