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93021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安 徽 广 播 电 视 大 学本科课程设计课题名: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院 校: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芜湖分校 专业班级: 11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生姓名: 汪小顺 学 号: 1134001294379 2012年 5 月 - 1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摘 要 粘贴式电阻应变计广泛应用于当今高精度测力与称重传感器的制造中。本篇文章为帮助称重传感器设计者计算出称重传感器尺寸大小,从而为获得唯一需要的输出作了充分的准备。设计者既可以运用有限元分析法经计算机程序(如果可能)来确定称重传感器所需要的尺寸,或运用本文所提供的公式来计算此尺寸。除了公式汇编,本文还讨论了误差的可能来

2、源及设计建议,有关误差来源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作者的经验。通过某些假设得出的这些计算公式,另外还有电阻应变计的特性、应力形式、材料特征以及机械加工的偏差都会导致计算结果的一定误差。在批量制造称重传感器前,应制造几个样机进行组装、测试和标定。 在某些工业中,如航天工业也许只需要一次性的称重传感器,为决定其非线性、重复性和滞后等误差,在使用前对其进行标定是十分重要的。当计算机被应用于数据处理时,非线性、零点漂移及灵敏度变化,是很容易修正的。如果称重传感器在使用时要经历强烈的温度变化和外部附加载荷的影响,我们应进行试验并测量出这些影响量所造成的误差。如果某部分结构(如接头、销子、压杆)用来测量或是被用作

3、称重传感器时,标定和测试就尤为重要了。 称重传感器设计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对其制造生产不予讨论,例如,需要对电阻应变计安装技术知识的全面了解,一些电阻应变计制造商提供技术资料的同时,还应提供电阻应变计安装的分类等。 在过去十年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称重传感器的设计、制造与记录方式,例如在电阻应变计被安装后,所有的称重传感器都有一个原始的不平衡(当没有载荷作用时,也有输出信号存在)。通常零点调整电阻被应用于商业称重传感器,以便消除这种不平衡。运用计算机程序,零点不平衡数据很容易被除掉。除了零点调整电阻外,在精密的商业称重传感器中安装了许多电阻,便于补偿诸如零点和灵敏度温度影响。如果在记录数据的

4、同时,称重传感器的温度也进行了测量,并且当这个称重传感器被标定时,温度造成的误差已被测定,那么就应该运用计算机程序修正最终数据。商业称重传感器制造商不为计算机提供用于修正原始不平衡或温度影响的数据,因为他们不想局限市场。商业称重传感器不安装零点平衡及温度补偿电阻会节省大量资金,尤其是需求量很大时效果更明显。目 录摘要.第一章 绪论.1.1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发展.1.2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技术创新.第二章 正文.2.1 符号定义.2.2 称重传感器的输出计算.2.3 柱式称重传感器的误差来源.2.4 弯曲型称重传感器.2.5 弯曲型称重传感器的误差来源.2.6 剪切型称重传感器.2.7 工字形

5、截面切应力称重传感器.2.8 工字形截面切应力称重传感器的误差来源.2.9 轮辐式称重传感器.2.10 轮辐式称重传感器的误差来源.2.11 轴销剪切式称重传感器.2.12 轴销剪切式称重传感器的误差来源及设计建议.第三章 结论.参考文献.第一章 绪论1.1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发展193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E.Simmons(西蒙斯)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A.Ruge(鲁奇)分别同时研制出纸基丝绕式电阻应变计,以他们名字的字头和各有二位助手命名为SR-4型,由美国BLH公司专利生产。为研制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1940年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总工程师A.Thurs

6、ton(瑟斯顿)利用SR一4型电阻应变计研制出圆柱结构的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用于工程测力和称重计量,成为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的创始者。1942年在美国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已经大量生产,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前30多年,是利用正应力(拉伸、压缩、弯曲应力)的柱、筒、环、梁式结构负荷传感器的一统天下。在此时期内,英国学者杰克逊研制出金属箔式电阻应变计,为负荷传感器提供了较理想的转换元件,并创造了用热固胶粘贴电阻应变计的新工艺。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经过多年实践创造了负荷传感器电路补偿与调整工艺,提高了负荷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使准确度由40年代的百分之几量级提高到70年代初的0.05量级。但在

7、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加力点变化会引起比较大的灵敏度变化;同时进行拉、压循环加载时灵敏度偏差大;抗偏心和侧向载荷能力差;不能进行小载荷测量。上述缺点严重制约了负荷传感器的发展。后30多年,经历了70年代的切应力负荷传感器和铝合金小量程负荷传感器两大技术突破;80年代称重传感器与测力传感器彻底分离,制定R60国际建议和研发出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两项重大变革;90年代在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中不断纳入高新技术迎接新挑战,加速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1973年美国学者霍格斯特姆为克服正应力负荷传感器的固有缺点,提出不利用正应力,而利用与弯矩无关的切应力设计负荷传感器的理论,并设计出圆截工

8、字形截面悬臂剪切梁型负荷传感器。打破了正应力负荷传感器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潮流。这是负荷传感器结构设计的重大突破。1974年前后美国学者斯坦因和德国学者埃多姆分别提出建立弹性体较为复杂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分析弹性体的强度、刚度,应力场和位移场,求得最佳化设计。为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设计与计算负荷传感器开辟了新途径。1.2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技术创新70年代初中期,美、日等国的衡器制造公司开始研发商业用电子计价秤,急需小量程负荷传感器。传统的正应力和新研制的切应力负荷传感器都不能实现几公斤至几十公斤量程范围内的测量。美国学者查特斯提出用低弹性模量的铝合金做弹性体,采用多

9、梁结构解决灵敏度和刚度这对矛盾。设计出小量程铝合金平行梁型负荷传感器,同时指出平行梁负荷传感器是基于不变弯矩原理,使利用平行梁表面弯曲应力的正应力结构,具有切应力负荷传感器的特点,为平行梁结构负荷传感器的设计与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又一个发展潮流。蠕变是电阻应变计和铝合金负荷传感器经常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978年前苏联学者科洛考娃通过对一维力学模型和应变传递系数的分析,提出控制电阻应变计敏感栅的栅头宽度与栅丝宽度的比例,可以制造出不同蠕变值电阻应变计的理论,并成功的研制出系列蠕变补偿电阻应变计。对低容量铝合金负荷传感器减小蠕变误差,提高准确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电子计价秤用铝合金

10、负荷传感器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由于电子称重技术的迅速发展,负荷传感器性能的评定方法,已不能满足采用阶梯公差带评定准确度等级电子衡器的需要,急需与电子衡器准确度评定方法相适应的计量规程。80年代初,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质量测量指导秘书处决定将用于电子称重的传感器与用于测力的传感器彻底分离,由美国负责的第8报告秘书处起草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经过OIML成员国书面表决后,在1984年10月第7届法制计量大会上正式批准,并于1985年以OIML,R60国际建议颁布,下发到各成员国。目前各国正在执行的是R60的2000年版。可以说R60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是各国称重传感器进入国际市场的“通

11、行证”。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数字化电子衡器的需求愈来愈多,提出用数字称重系统突破模拟称重系统局限性的要求,对此模拟式称重传感器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在此之前,称重传感器的研究都集中在硬件方面,例如:创新弹性体结构,改进制造工艺,完善电路补偿与调整等。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小,抗干扰能力差,传输距离短,称重显示控制仪表复杂,组秤调试周期长等缺点依然如故。为满足数字化电子衡器的需求,美国TOLEDO、STS和CARDINAL公司,德国HBM公司等先后研制出整体型和分离型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并以其输出信号大,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传输距离远,易实现智能控制等特点,成为数字化电子衡器和

12、自动称重计量与控制系统的必选产品,形成一个开发热点。90年代,由于称重传感器的设计与计算等基本技术趋于成熟,称重传感器的发展侧重于工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工程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主要是:在结构与工艺设计中引入计算机拟实技术和虚拟技术;在弹性体加工中纳入柔性制造技术;在生产工艺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稳定处理中移植了振动时效、共振时效新工艺;在测试检定中创造了自动快速检测和动态比对方法。应用技术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在传统称重模块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称重模块。这是应用新技术面对新挑战的典型产品。其特点是组件化设计,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可减少由于偏重、热效应影响,偶然超载等引起的称重误差,并可承受由于振动、冲击、搅拌或其它外力引起的偏重。总之,70年代两项技术突破,80年代两个重大变革,90年代纳入高新技术面对新挑战的研发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第二章 正文2.1 符号定义a结构系数。A横截面面积。A中性轴上横截面面积。A1中性轴上翼缘面积。A2中性轴上腹板面积。b应变梁翼缘或矩形截面的宽度。c从中性轴到应变梁或翼缘上表面的距离。d从中性轴到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