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92931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公无渡河阅读 公无渡河 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早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终生活。 虽然消退了

2、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害。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喧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挡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行渡,这位狂夫果真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惋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解释 昆仑:昆仑山。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凭:徒步渡过河流。 鉴赏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

3、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气和气概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呈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很多生民,茫茫荒古,立刻充满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由于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消失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奇,本可以激发诗人的很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

4、,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今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呈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会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莫非就不怕被它淹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仆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早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

5、!由于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大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最终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惧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好像被悲愤覆盖,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完毕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好像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好像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领”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确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制造,带有了更剧烈的悲剧颜色。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好像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抱负的影子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