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综合必考点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9.78KB
约34页
文档ID:563919066
中药综合必考点_第1页
1/34

第-章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证病、证、症的区别(1专题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偏盛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 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的 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 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 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 虚寒证又称“阴病治阳3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总纲领:“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泻其子”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肝肾之阴,以制肝阳的治法金水相生法:指的是滋补肺肾阴的治法培土生金法:指通过健脾补肺的方法益火补土法:指通过 温肾阳以补脾阳 的治法4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总纲领:“抑强”和“扶弱”用于相乘、相侮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培土制水法:指的是健脾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佐金平木法:指的是滋阴肺阴,清肝火的治法泻南补北法:指的是 泻心火、补肾水 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5药物配伍应用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佐用补阴药有助于阳气化生阳中求阴:用补阴药时,佐用补阳药有助于阴液化生6专题二(藏象学说)心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心气是 血液运行 的基本动力;参与了 血液生成心在志为喜;在液为 汗;在体合脉、其华在 面;在窍为舌7肝肝主藏血;肝主 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称“刚脏”或“将军之脏”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 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8脾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脾主 统血 (防止出血)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 唇9肺被称为“娇脏”;“华盖”肺主调通水道(“肺为 水之上源”、“肺 主行水”)肺主气,主宣发和肃降;肺 朝百脉(全身血管汇集在肺进行气体交换)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10肾肾主臧精(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肾主水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11胃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主受纳腐熟: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12小肠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泌别清浊13专题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元气来源:由肾精化生,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育(根于 肾)功能:推动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活 动。

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4宀后 宗气来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分布:积于胸中,集聚处被称为“ 膻中”或“气海”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15卫气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行于脉外)功能:抵御外邪;调节毛孔开阖;温煦机体16营气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17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防止出血和脏气下垂)、气化作用(物质转化如水谷精微变为血液)18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促进血液生成,所以 补血药中常配伍少量 补气药气能行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故 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外逸,故气虚导致的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19二、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大出血时,用补气固脱的方法)19专题四(经络与病因)督脉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20任脉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21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22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23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头面部、肌表)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24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 凝滞,主痛寒性收引(常致经脉挛急)25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挟湿(困重、四肢酸重、腹泻)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26湿邪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秽浊(头部困重如裹,四肢困重;小便和带下浑浊)湿性黏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大便黏粘不爽、里急后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7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致肿疡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28七情内伤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9专题五(发病与病机、预防与康复)由实转虚因疾病失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虚。

30因虚致实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导致疾病由虚转实虚实夹杂实中夹虚:如外感 热病后期,耗损津液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虚中夹实: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的 水肿病31真实假虚证:邪实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肌肤失养( 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也称为“至虚有盛候”阴阳偏盛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实寒证,治疗原则为寒者热之 阳盛则热邙日盛则阴病):实热证,治疗原则为热者寒之32阴阳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阳虚则寒:虚寒证33预防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咼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34康复原则:形神共养f措施: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原则:调养气血阴阳f措施: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35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专题一(望诊)望神失神:又称无神,预示精损气亏神衰(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假神:重病突现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危候(两颧“ 红赤如妆”)36神乱:癫病、狂病、痫病癫病:神志痴呆, 喃喃自语,笑哭无常(病机: 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狂病:神志昏狂,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病机: 痰火扰乱心神)痫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病机: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望色白色:主失血证、 虚寒证(?白--阳气不足,内有水湿) 赤色:主热证(面部潮红 --虚热证;面红如妆--戴阳证) 黄色:主虚证、 湿证(面黄而虚浮--脾气虚,湿邪内阻) 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 惊风 证黑色:主肾虚、 水饮证、淤血证37望舌色淡白舌:主虚寒证,常见于 阳虚、血虚病证绛舌:外感热病,多见于热性病极期紫舌:多为血瘀之象38望舌形胖大舌:脾肾阳虚;亡刺舌:火热内盛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属脾虚 湿盛裂纹舌:红绛有裂纹f热盛伤阴 瘦薄舌:气血两虚,或 阴虚火旺39望舌苔望舌质腻苔:苔垢滑腻,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不去(主 湿浊、痰饮、食积)腐苔:颗粒大而松散,形如豆腐渣,刮之易去白苔:表证、里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剥落苔:胃气阴两伤望舌态强硬舌:热入心包,咼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征兆 痿软舌:气血虚极颤动舌:气血两虚,肝风内动 吐弄舌、歪斜舌:多见于中风短缩舌:寒凝筋脉、痰湿内阻、热病伤津40望痰涎痰色白清稀(寒证);痰色黄(热证) 燥痰:痰少极黏,难以排出 湿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 肺痈证:咳吐脓血如米粥状 热伤肺络: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41望呕吐物胃气虚:呕吐物 清稀而夹有食物,无酸臭味胃热或食积:呕吐物秽浊 酸臭内痈:呕吐脓血,味腥臭42望大小便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湿热:大便色深黄而黏寒湿:大便稀薄如水样43专题二(诊闻)语声错乱谵语:神识不清, 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 郑声:神识不清, 语言重复,声音低弱(心气大伤) 狂言:言语粗暴,狂妄叫骂,失去理智(痰火扰乱心神)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44少气与叹息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多因 气虚所致叹息:胸中郁闷不舒而长叹;多因情志抑郁, 肝失疏泄 所致45哮与喘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多为实邪阻肺,肺失宣降;或肺肾气虚哮:呼吸似喘,伴喉间有哮鸣音46咳嗽白喉:咳声如犬吠样顿咳(百日咳):阵发性,连声不绝,咳而气急,终止作 鹭鸶鸟叫声47口气口气酸臭--胃有宿食口气臭秽--胃热48专题三(问诊)问寒热恶寒发热:提示外感表证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提示 半表半里证但寒不热: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 虚寒 证49但热不寒:壮热(主里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50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 困重,胸脘 痞闷,苔腻阳明潮热:胃肠燥热內结 所致,腹痛拒按,便秘燥结又称“日晡潮热”问汗表证无汗:多属外感风寒;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热5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卫阳不固)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阴虚)战汗: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亡阳绝汗: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亡阴绝汗:汗出如珠如油、燥扰烦渴52问疼痛隐痛: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冷痛: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灼痛:火邪内盛或阴虚阳亢; 掣痛:经脉失养,与肝有关胀痛(气滞);重痛(湿邪); 刺痛:淤血阻滞53问口渴与饮水口渴喜热饮,或 水入即吐提示痰饮内停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提示体内有 淤血54问食欲消谷善饥:提示 胃火炽盛; 易饥多食:胃强脾弱 证饥不欲食:提示 胃阴不足; 恶食:多见于伤食,脾不健运55问口味异常口甜而腻:脾胃湿热; 口淡乏味:脾虚不运口中酸馊:食积内停; 口苦:肝胆实热56带下变化脾虚湿注:若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臭秽,外阴瘙痒57按诊癥: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多属血瘀瘕: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属气滞58专题四(脉诊)寸关尺脉分候的脏腑左手(寸主心;关主肝;尺主肾)右手(寸主肺;关主脾;尺主肾)59脉象和主病1、 浮脉: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2、 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3、 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4、 洪脉:提示邪热亢盛5、 弦脉:主肝胆病、 痛证、痰饮6、 滑脉:主食滞、痰饮、实热7、 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60第二章脏腑辨证、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证见后 J第五章 常用医学指标及其意义医学指标1、 红细胞计数(RBC ):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2、 血红细胞(Hb ):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3、 糖化血红蛋白(HbAl):糖尿病控制指标4、 血尿酸(UA):增咼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5、 肌酸激酶(CK ):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6、 淀粉酶(AMS ):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61第六章中医药文献与咨询服务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中医典籍《伤寒论》六经辨证,众方之祖《巢氏诸病源 候论》我国第一本 证候学专著6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是 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 三品分类 法《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现存最早的 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方书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 部成药典《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需特别提示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