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917130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题分解]:古代诗词鉴赏(6)(复习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古代诗词鉴赏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1、(2010陕西乾县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木兰花 立春日作陆游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注: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瀼(rng)渡,水名,在重庆。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宋时习俗,立春这一天戴旛于头上,取吉庆之意。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

2、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5分)答: 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飘泊不定(风尘仆仆或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2分)前两句通过 “流落”, “破尽”,“尘满帽”等词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穷困、风尘仆仆、行戎未定的栖遑之态。后两句写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割去还生。(3分)2.通过写在外漂泊三年和立春的风俗以及作者“不是人间偏我老”的激愤之词,(3分)表达了词人内心抑郁不平、悲愤(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的思想感情。(3分)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2010辽宁沈阳20中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

3、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灞上秋居 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 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1、请对诗的颈联加以赏析。(5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案:1、“空园白露滴”,以动衬静,写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突出了夜的静寂;“孤壁野僧邻”也是用了烘托的手法,“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首联写到风雨初定,雁群急飞,触景生情,引发了作者乡思之情;颔联写落叶,强调“他乡”,孤独人独对寒灯,一

4、“独”一“寒”,写尽了他乡的孤独;颈联以动衬静、侧面烘托,更强调了这种情感;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3、(2010安徽合肥一中第一次阶段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春 日南宋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吴锡畴: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

5、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妙处。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4、(2010山西大学附中10月月考)诗歌鉴赏(7分)闻雁 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

6、正无限,一雁度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都是抒发 。 (4分,每空2分)(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3分)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5、(2010浙江舟山11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释】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

7、为步韵。欧公:指欧阳修。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欧阳候任颍州(治所在阜阳)知州时多有题咏西湖之作。本词作于宋哲宗元沾六年(公元1091年),时苏轼以龙图阁学出任颍州知州。三五:指阴历十五日。二八:指阴历十六日。此词处处写思念,却不提思念一词;主旨在评议,却不露议的痕迹。请简析上片如何表现“思翁”,下片如何表现“识翁”的。答: 答案:(1)上片着重写“思翁”。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开篇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

8、年了,歌女们仍传唱欧公之作,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答对一点给2分) (2)下片着重写“识翁”。以景结情,含蓄深沉。西湖月“识翁”,因为月之高洁暗合欧公“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苏子“识翁”,融合子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苏子和月“同”“识翁”,是说他和明月一样是欧公的知音,将永远追踪欧公崇高的步履。(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6、(2010山东聊城一中上学期模块测试)阅读诗歌,回答问题。(8分)鹧鸪人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9、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台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况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7、(2010山东临沭二中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

10、,寂寞将何言。(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4分)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2分,答出4个即可得2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4分)以动(声)衬静。(1分)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1分)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2分)8、(2010广东增城中学第二次综合测试)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浣溪纱【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11、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荼香,当时只道是导常。 【注】写作此词时其妻子卢氏已早逝。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上阕是如何刻画出思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3分)(2)有人认为此词“纳兰之思,尽化于一句”,请指出这句词并简要说说理由。(4分)答案:(1)纳兰词上阙刻画思人形象,主要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以凄凉的“西风”、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等悲伤的景物(1分,写出任三种则可),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渲染(烘托)怀念之苦。(1分。大意相近即可) (2)是“当时只道是寻常”。(1分)当时与

12、她“赌书”“泼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1分,结合文本)这一句通过昔日快乐情景反衬出深刻的亡妻之痛,对幸福失却的追悔(2分。手法1分;感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必求全) 纳兰性德浣溪纱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