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563915341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4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系列培训课件:秧歌介绍(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遗系 列秧秧歌歌北/方/民/间/舞/蹈秧 歌 是 中 国(主 要 在 北 方 地 区)广 泛 流 传 的 一 种 极 具 群 众 性 和 代 表 性 的 汉 族 民 间 舞 蹈的 类 称 ,不 同 地 区 有 不 同 称 谓 和 风 格 样 式 Y N G G 传 承非 遗文 化非遗系列目录1历史渊源2风格特色3传承现状4传承意义CATALOG YNG G 非遗系列历史渊源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NO-1 Y N G G 非遗系列 YNG G 历史渊源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

2、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系列 YNG G 历史渊源起源1.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4、拔秧等农事劳

3、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2.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非遗系列 YNG G 历史渊源发展1.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2.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3.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

4、并且使群众的队伍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学者吴锡麒在其新年杂咏抄一书中认为宋朝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村田乐是秧歌舞前身。非遗系列风格特色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NO-2 Y N G G 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表演形式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

5、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表演形式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构成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汉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

6、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秧歌号子高邮市秧歌号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一部分、卸甲民谣一部分,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选第二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号子融合了高邮市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包含风俗礼仪、生活习惯与家庭伦理等内容。东北秧歌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

7、、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种类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华北秧歌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河南秧歌河南地区的秧歌有“回民秧歌”“军庄秧歌”“大营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区别。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项城的南顿集。据秧

8、歌老艺人马仁杰(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顿代代流传,到他这一代,仅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记忆的流传时间约为200多年。而“军庄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种类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渊源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西北秧歌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伞头秧歌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

9、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种类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陕西秧歌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

10、”)的灯阵。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种类非遗系列 YNG G 风格特色湖北秧歌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种类非遗系列传承现状秧歌

11、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NO-3 Y N G G 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昌黎地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地秧

12、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鼓子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商河县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

13、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据

14、清代宋观炜所作秧歌词的描述推测,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行当名称、服装道具等与现在基本相同。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

15、大部分组成。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海阳大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海阳市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据海阳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洪熙元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据此可知,海阳秧歌实创于明代。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陕北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绥德县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

16、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非遗系列 YNG G 传承现状抚顺地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地秧歌,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今辽宁省抚顺满族发祥地一带。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