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90692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实用脉诊发微.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实用脉诊发微我中华医学实为中国古文化中最重要之一种,历经数年载之演变,早有卓越之成就。中国上古之医术,原基於先民原始生活之实际需要,由自然启发而成,其内容浩涵如海,实为我民族生命之学也。中国医学源流,本一脉相承,前后并无间断,但由历朝医政制度之变迁,医术之进展,学理之创获,社会风气之转移,故流派分岐,各有所长。但亦有庸者审证不明,泥古不化,每以臆说己见欺人或挟秘自炫,以讹传讹,医家之道渐至不明,真理反晦而不显。本文谨就中医诊断学中脉诊一项做深入之研讨。切脉诊断之法,源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论及诊法及脉理说明。平人气象论,有最详尽之脉义论述。玉机真藏论则说明四时之脉理变化及由脉论病。三

2、部九候论,说脉之部位。通评虚实论,据脉象论断生死。上古之脉法以全身之三九候决生死。以人迎、寸口、趺阳脉诊而诊之。内经仅有寸口气口之名,并无尺寸为三部之义。至难经十始发明独取寸口之诊法,创立关尺之别,但无左右脏腑分配之说。至叔和一代,始立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肾命门之说,切脉之学,遂臻完备。自素难,伤寒论而下,虽有诊脉治病之法,并未明确发明脉诊之理,凭脉以审证,而未沟脉诊之法,叔和根据素难之说,参考古代脉法,著脉经十卷,此为第一部讲求脉法之书,此书内敍及阴阳大法,表裏虚实三部九候,二十四脉等以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变,理论纲目条理而不紊,使後世学者由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颇为详尽。然其脉法,则甚

3、为死板拘泥,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见某病,繁琐有余而实用不足,不免有泥脉以和病之嫌。但不论如何,此十卷脉经,确为旷古之伟大发明,据徐灵胎所言: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断,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後之说,一无所遗,其滙集群言,使後世有所尊循,亦不可少力之作也。实中肯之论也。然后世又见王叔和脉诀,乃他人假托叔和之名而作也,朱熹谓俗传之脉诀,辞意鄙浅,非叔和本意,但以其显浅,医家入门偏热是书,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似通非通,脉理之精义因而转晦。代代流传,遂仅余粗略之论廓,脉诊之精华尽失,为人师者心中固已茫茫,而学者更加无所适从,以致脉学一道逐渐失传。真理因而不明,人皆视脉学为虚无之谈而鄙之。循环

4、以下,医者不得不致力於辨证之法。临床诊病之时皆以病者口述之证状及体态神色为主,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仅为表面之象。其真假难论,体内复杂之病理不明,发病之根源难寻。治疗之法不免局限於症状之解除,因而无法澈底根本治疗。病者之患虽然暂愈,而病根未除,必反覆发作,不得尽愈矣!然若医者能尽知脉理,临床施治之时,手下三指,左右细寻,郎立刻能洞悉病者五脏之腑寒热虚实之情。处方之际,依据脉理所示,必能全面掌握病况之来龙去脉,本、标,先,后,而加以整体之治疗。不但使病情立退,而全身之健康得以渐复。此为正本清源,除病务尽之法,亦为我中华医学精华之所在,远胜西法局部症状治疗之弊,不知脉者,何能为之?因之脉诊之学,实为

5、中医四诊最最精要之一门,为医者不可不潜心研究,以求精专。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中医传统之诊断法则,皆以八纲为主,将病者所表现之症状,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分类,以为病理分析之依据。临床时,着眼於症状之变化,故称八纲辨证法。然如前文所言,病者口述之证状,以及求诊时之形色,仅为片段主观之感觉,只可供参考之用,如全以为处方之重要资料,则必不够充实。故辨证法实不足以研判现代社会所生复杂万端之疾病。况且,病家求诊时,未必具备书中所条列之理想化证状,供医者诊断。因之误诊之失在所难免。再者传统之辨证法,内容极端繁杂,条文充斥,不仅学习费时费力,且必然限制后世学者之思考能力,而陷入背诵

6、之窠臼。临床时,不易随证应变。因之为求更精密,更深入,更灵活之断证之法,唯有以脉法为主。临床实用之切脉诊法,依笔者多年之研究,应以下列三组脉象为主,此三组之间各有错综复杂之网状连络,彼此互相配合以成一完整之体系:第一组:六病脉: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为入门之基本脉法,用以研究中医传统之八纲诊断。脉法精要而准确,远较传统之辨证法迅速而实在。第二组:五脏脉:即心、肝、肺、脾、肾,研究五脏之根本,正邪之病理变化。脉法深入而实用,并能配合现代医学之病证分析,临床价值极大,为中医脉诊之核心。第三组:六气脉:即三阴三阳之病脉,其中三阴脉与前段五脏脉略有重覆,而三阳脉即为六腑之病脉。此六脉亦研究人体

7、生理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关系,脉法颇为特殊,亦能与现代社会之常见疾病相应。此三组脉象并非独立存在,应用时须彼此配合应用。医者必须融会贯通,方可全面掌握病者全身正邪进退之变化,其精奥之处亦在於斯。现将此三组脉象之诊法略述如下:第一阶段为六病脉,即为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名称源自内经,研究之目的为求能以最迅速最精确之法,而为八纲之辨证,其应用目标着眼於全身性,整体性之病理变化,故初着手时,不必细分於寸关尺。第一大脉:指下满盛有力:言左右三指之下,脉管皆粗大,强硬,博动有力,其至皆较数。为实热之证,主全身气血皆处於兴奋亢进之状,邪气热盛。常见於高血压、中风、脑溢血等病发作之前,情况

8、危急。汤药,粉剂均缓不济急,必以针刺指尖放血,使邪随血去,庶几能保命於万一。此乃言其极热之状,平日病者有感受风热外邪,亦可传入脏腑产生实热之证,可於寸关尺局部求之,亦可适合针刺治疗。二小脉:指下细弱无力:言左右手三指之下皆细如丝线,而博动无力,常需中、沉取方得。此为虚寒之证,主五脏生理功能减退。如出现於右手,则为脾肺所主之消化,呼吸系统功能不足,即为气虚,如现於左手,则主心之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能力及肝之解毒,贮藏能量之功能,肾之生殖排泄功能减弱:为血虚。如左右两手同时出现则主气血两虚,不但机体之活力不足,且易受外邪之侵害,此脉常见於先天体质不佳,或长期卧病,气血严重损耗之人。指下如见小脉,则

9、知其人本源已亏,不论何证,均不宜针刺治疗,以免血气再伤,而应以温补扶正之法为主,长期调养,使气血由衰而旺,自能抗病而祛邪!三缓脉:(此缓字为纵缓不收之缓,非内经所言脾之平脉和缓之缓。):指下软散无力:言三指之下皆粗宽而散,脉管之边缘不清,博动无力,应指而扁,混浊一片。此为虚热之症,主全身血流缓慢,阻滞而无力,新陈代谢不佳,废物浊气宣泄不畅,日久则邪热渐生。如局部出现,则常为慢性之炎症。此脉亦见於气血受伤之后:如跌打损伤、骨折、手术、妇女人工流产后等等如流行感冒、支气管感染发生卡他性炎证时,则右寸常见沉而缓之脉。(沉主湿、后详)妇女之下焦内生殖系统或泌尿道感染时,左尺则必有缓脉。如见此脉则宜清热

10、行血、通经破瘀,则肿热、疼痛可消,诸症尽退。此为斧底抽薪之法,不论病者见证如何复杂,对脉下药,无不见效。此脉指下无力,但万不可以弱脉视之,如施以补剂,则邪势益张,不可收拾。四急脉:指下细如琴弦,紧张有力。言指下所觉如张紧之细纲丝,博动顶手有力,此为寒实之证,主脏腑之机能退化,生机减弱,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皆被抑制而不能正常工作,如万物至多日,生理机能之降低。此脉主病邪深重,常为局部出现,左右寸关尺皆有可能。治法应以温散为主,以辛热之药,驱寒外出,否则寒邪攻心,久之而成胸痹之证,即今所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死生在反掌之间!此外诊脉时常以手指之取脉轻重而决定疾病之部位,即以浮沉定表里之分,此乃

11、医家之常识,不待多言。唯取脉之手法关系诊断之结果甚巨,故详述於文末,以供参考。以上所论四脉皆简明易行,临床时医者不必烦絮多问,而患者之病情莫不了然於胸,万无一失。兹将此大、小、缓、急四脉与八纲之类比,与两者闾之关系归纳如下表,则更易明了。表证寒 虚:浮取细弱无力,脉管细如丝而软(小)。 右手:主气分病 以下均同 左手:主血分病实:浮取细紧有力,脉管细而硬如钢丝(急)。热 虚:浮取,软弱无力,脉管不细,重取即散(缓)。实:浮取即博指下有力,脉管粗而硬(大)。浮脉表证均与肺有直接连系,故脉当见於右寸。里证寒虚:沉取细弱无力,脉管细软,应指而停(小),实:寒实之脉为细紧,但脉管之粗细如常,仅中取之时

12、,脉管内,现出一细如钢丝之脉,应指有力(急)。热虚:中取或重取具缓脉,脉管塌陷无力(缓)。实:重取见大盛有力之脉(大)。此外尚有滑涩二脉,略述如下:滑脉者:指下往来流利:言指下感到脉博波之前行,速度极快,与血液之流动无关。主气血皆盛,微热实之证,常与大脉同见。涩脉:指下濇滞不行:言三指之下无法感到脉波之前往,三指同时,垂直往上跳动。主气滞血瘀,常与缓脉及小脉等气血不畅之脉同见,此滑涩之脉。临床之价值不甚重要,仅与其他之病脉相合,以为诊断之参考,并非处方之主要南针。综合以上所述之大、小、缓、急、滑、涩六者实为入门工作?医者手法熟练之后,下指便知一切表、里、虚、实、寒、热之变化,不必斤斤计较於表面

13、之见证如何。笔者曾治疗,一家四位儿童之感冒,其表面证状均同:咳嗽、流涕、头痛、嗜睡、胃口不佳。但经笔者略诊其四人右手寸部之脉,则见其中两位右寸中取见细紧之脉,知系风寒入内,必有寒饮,另二位之右寸则浮而微燥,知是风热在表,则分别施以小青龙汤及防风通圣散加银翘散,不久即全愈,再诊其右寸之脉,则彼此无甚大之差异矣!由此实例则可知外表症状之不尽可靠,唯有脉诊之法方能深入掌握病情!然此六病脉之主要诊断范围不过表里虚实八纲之变化,至於五脏六腑之生尅病理,尚未述及,实不够完备,必需进一步推求五脏六腑之各种脉理变化,方能掌握全身之病理情况!五脏脉理分论此五脏脉包含三部:即心、肝、脾、肺、肾之平脉病脉死脉:其病

14、脉又分邪气有余之实证脉及正气不足之虚证脉,变化多端,兹分脏叙述如下: (一)肝肝者,应春木生发之气,主动能,为全身能量之大贮库。其气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无病之脉曰微弦:弦者言脉管之状直而长,但粗细软硬适中,博动柔和,无太过不及之情,故曰微弦,主肝气正常而旺,多见于发育期之青年体质瘦型之人。经曰:土遇木而达,肝气平和则胃土之功能亦强,故平和时此脉两手均应见之。肝之生理功能,各医家均了如指掌,故不再赘言,此谨就其病理及脉象之变化,略作研讨。病者,脏腑阴阳之气失其平和也。临床上应分为有余及不及二种变化;有余者,邪气太过,不及者,人身之正气减弱。临床所见之脉象及证状均与前节所述之六

15、病脉有关,换言之,五脏六腑之病理状况必须研究其虚实寒热之变化,方能全面掌握病情。现就常见之证候及脉象,分析如下 (1)脉见左手弦,中取顶手有力而濇。主肝气滞而不通,此为肝气郁结,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胆囊病,月经不调等病。常见两胁胀满作痛,胸背或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不舒,急燥易怒,月经疼痛,量少色黑。多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所致。如此脉见于右手,则为肝木犯胃,必有呕逆反胃,食欲不振,腹痛便血等症,主十二指肠溃疡。治法宜舒肝理气,使肝气畅达,则郁结可清,胃气可复。 (2)脉见弦大,粗盛有力。此为肝经实火,可见于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结膜炎,眩晕等病。证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燥易怒,面目红赤充血、胁肋痛、口干、尿黄便干,其势甚凶。宜急清肝火。如施治失宜,病势更炽,则见肝阳上亢之象:证见头痛剧烈,眩晕眼黑,面热口干、头重脚轻。脉见弦浮大而长,燥盛有力。此亦为少阳相火之脉(见下节六气脉象),病邪至此,肝胆之相火已合而为一,有燎原之势,宜急用泻火滋阴之剂救之。如再治之不当,则热极必生内风,风火交煽,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则见昏迷、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挛急等症,常造成永久性之损害,预后不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