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气与津液的相互作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90288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气与津液的相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气与津液的相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气与津液的相互作用(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 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病理上病气即病水,病水即病气。所以 在治疗上,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一)气对津液的作用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为气能生津、行津、摄津三个方面。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 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机旺盛,运化正 常,则津液充足。水化于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可化水(程杏轩医案续 录)。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故三焦之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而 为湿为水为肿。如太阳

2、蓄水证,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口渴而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助气化而散水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而还为津液,不生 津而渴自止。所以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2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 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所谓气行水亦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当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 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 停滞,称作气不行水

3、;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 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 的理论依据之一。3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 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外流, 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二)津液对气的作用水可化气(程杏轩医案续录),气生于水(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水 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 在肾阳的蒸动下,化而为气,升腾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 理活动,故云: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此外,津液是气的载体,气 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 候。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金匮要略心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