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89203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积和面积单位70.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课 题: 面积的认识 课型: 新 授 编写者: 朱洪莹 单位: 靖西市第三小学 审稿者: 朱洪莹 单位: 靖西市第三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 “面积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题1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初步引出面积的初步含

2、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和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2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与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学会比较问题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方法。方法与过程 充分利用已有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和掌握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

3、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学情分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教师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成为参与者、创造者,而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创造出探究自主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1.情景引入法:通过动手摸课本封面,课桌面等让学生初步的认

4、识面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两张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卡纸,一张方格模,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两张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卡纸,一张方格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的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非常干净,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好吗?(学生鼓掌)师:好!同学们,其实刚才在我们鼓掌时,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知道

5、吗?2. 导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个有趣的数学知识面积的认识(课件出示课题)3.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有助于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确立好基调。二、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三、 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第58页例1 1.学生体会课本、文具盒、课桌等面的面积,体会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数学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例1的教室情境图),仔细观察我们每天是所在教室,说一说你认识了哪

6、些物体? (1)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上来摸一摸你认识的两个物体?并说说你的感受。 (2)操作: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 (3)师小结,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关于物体的表面,你还知道哪些?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你们昨晚自主学习的情况。 (4)学生上台展示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内容。(实物投影所展示的内容) (5)学生质疑、补充。 (6)教师归纳小结。你们真会学习!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其实不仅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像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平面图形也有面积。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呢?现在请同学们开动你们聪明的大脑,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中【学习研讨】的

7、探究一。【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面积的初步含义;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课本封面等物体表面的大小,并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大小,从而使他们在运用面积概念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认识、建立表象。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理解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与正方形等宽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导学案中【学习研讨】的探究一,探讨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不同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展示。(实物投影学生的导学案中所展示的内容) (3)学生质疑、补充。 (4)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8、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的发展。(二)教学教材第58页例2: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师: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例2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不能)那怎么办?现在就请同学们动动你们的小手用我们课前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中【学习研讨】的探究二,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1.小组内合作交流,老师巡视

9、指导。 2.小组代表展示。(实物投影学生的导学案中所展示的内容) 3.学生质疑、补充。 4.教师课件演示强调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格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四、达标检测 1.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方格图中一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既突出了“数方格”对于比较面积大小的重要性,又为后面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有关图形的面积公式埋下伏笔。 2.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练习的设计,目的是

10、让学生在相对复杂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应用知识,巩固概念。五、总结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1.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 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1)观察法 (2)重叠法 (3)数方格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流程图:课件演示出示学习目标探究新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展示、汇报成果教师补充的教学重、难点,归纳小结方法学生质疑、补充课件演示达标检测总结提升教学反思:1.挖掘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数学学习要紧

11、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面积”这一知识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的一些生活中有所见,有所闻,但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通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文具盒盖面、桌面等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2.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感知面积的概念”的环节,还是“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的大小”的环节,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学书、文具盒的面,感知物体的面,体验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个大小就叫物体的面积

12、;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3.设计冲突,让学生深化对面积的理解。 在教学“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可谓层次递进。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更要尊重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和程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