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88793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吴靖平題科学的资源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系统资源理论(资源是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组成)视角,对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以人为本的资 源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统筹协调的资源观、辩证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优势的资源 观。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对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没有对发展的科学认识,就没有对 资源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倾向,就不可能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因此,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 么样的资源观,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就有什么样的资源开发模式。推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科 学的资源观。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一、科学的资源观是以人

2、为本的资源观人是资源之本,是资源的主体。资源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离开了人这个最根本的 因素,资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资源观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作为经济发展终极目的与 终极手段的一致性。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它强调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以自 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以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集聚整合转变,从单一资源的开发利 用向多元资源的黄金组合转变。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即“人是目的”。社会活动的起点与发动者是人, 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以人本身及其需要为准则,在资源开发中,所有的制度安排和生产、分配、 消费、交易、管理行为

3、都应当把人的需要作为目标,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观的价值取向所在。第二,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及满足欲望的 手段和资源的稀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人文社会资源稀缺、人类的大量无理性活动, 是稀缺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人类欲望无限性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是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 因;人文社会资源稀缺是人类实现科学发展与自身快乐的根本约束条件。人处在“稀缺性”矛盾 的主要方面,引起稀缺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解决稀缺性的手段也在于人。人作为社会经济技 术进步的根本推动者,必须把解决资源问题的出路与根本点放在人自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人类科学

4、发展的根本前提。第三,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人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 主体,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与归宿。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本身,为了使大多数人的多 层次需要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因而,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归宿是人及其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 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使人类在社会、经济、环境关 系中获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第四,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又是资源的主体。人是资源的一部分,是资源之本。资源 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这个最重 要、最根本的资源。无论是“重物轻人”

5、的思想、还是“重人轻物”的思想,都错误地把人与资源分割开来。只有 把人与资源联系起来,从过去强调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转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上 来,才能更好更长远地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实际上是人与人 的不协调。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首先要把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好、解决好,以人与人的和谐, 推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科学的资源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人类创新永无止境,资源发展永无止境。人类知识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发展进步,能够把以 前没有价值的成分转化为宝贵的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无限性。资源不是纯粹的自由之物,而是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能够

6、被开发利用的存在。资源的存 在与人类的存在并存,这种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和开发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使资源具有可持 续性质,不仅其种类、数量、规模在不断变化,而且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就意味着,资源 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多种角度 进行考察。第一,资源的具体形态是可持续的。资源的种类已经由单纯的自然资源增加到经济 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而且还在不断地拓展。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 发展,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形态。第二,资源总量是可持续的。就资源整体而言,随着资源 形态的不断扩展,资源总量必然不断扩充。第三,资源的功能变化是可持续的

7、。随着科学技术 发展进步,资源的功能始终在可持续发展变化之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变化相伴相生,人类只要以科学、积极的态度,通过推进各种资源形态的整合与互动、 创新与发展、节约与环保,就能从资源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要求以优化资源效用、资源质量和资源效益为导向,通过开发经济资 源、人文社会资源来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的 优化组合和互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要通过节约自然资源、加强资源替代、开 拓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来优化资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科学的资源观是统筹协调的资源观统筹协调的资源观来

8、自系统论和协同学,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要把资源作为一个有机 整体来认识和对待,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这个有 机整体的协同与互动。第一,无论何种资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它与之相关的资源形态结合在一起的。资 源的生成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在资源系统中,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它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每个具体的资源都是作为系统的部分而存在的,脱离了系统,资源的形态也就没有任 何意义。资源在运动中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种具体资源效用的发挥,都需要以其它相关的资 源作为环境和条件,没有哪一种具体的资源形态可以孤立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并产生能够满足人 们需求的效果。第二

9、,资源是一个与生产力协同的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一定的生产力阶段,只有与该时 期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资源,才是现实有用的资源,才能成为被开发利用的对象。随着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技术与资源对象之间的结构会重新组织,部分原有的资源由于与新生产力的协 同性削弱、可利用功能减退,而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相应的,与新生产力协同的资源被开发利 用,形成各生产要素内在的结构功能协同。第三,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统筹协调整合其它资源的主导性资源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 时代,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资源,光、热、水土、生物等资源在劳动力资源的整合 下,完成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主导性资源,

10、矿产资源、劳 动力资源在资本的整合下完成工业生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其中劳动力资源从农业经济时代 的主导地位下降到被支配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其它要素 成为第一要素,知识资源成为主导性资源,经济发展日益依赖科技进步。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观相继发生了由重视劳动到重视资本再到重视知识的三次大发展,实际上 就是我国经济增长中主导性因素地位变化的体现。第四,人文社会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最高层次的资源。在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 中,人文社会资源是统筹协调整合其它资源的主导资源。一切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将在人文 社会资源的能动作用下,通过系统开发、最优配

11、置、综合利用,形成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实 现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的协同,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科学的资源观是辩证的资源观辩证的资源观是对资源的运动属性的解释。资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使资源的转化与互动成为可能。第一,资源的客体属性与主体属性的对立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这时的人,相对于自然 界来说,是客体。人类的活动以自然界为对象,这时的自然界,就成了人类活动的客体。每一 种资源形态,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资源的客体属性。同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 价值的各种物质、能量和条件的总和,这是资

12、源的主体属性。资源的主体属性要求以人为本, 深入开发资源,推进资源的客体属性向主体属性转移,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并推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同时,资源的客体属性要求我们要善待自然,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第二,资源在形式上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统一。资源在存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非 物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转移,并在运动中实现统一。物质资源 可以向非物质资源转移,比如,人们将开发自然资源获得的财富,转移运用到教育事业上,从 而获得人才资源。同时,非物质资源对物质资源具有反作用。比如,人们将知识资源运用到自 然资源开发上,不仅可以减少物化的“活劳动”,

13、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第三,资源在功能上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每一种资源形态都有其功能,在生产过程 中,作为原料、能源或环境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功能是确定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 是,随着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同一种资源形态被拓展出来的功能不断增多。因而,在人的创 新与科技进步面前,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功能却是无限的。一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经 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开发使用量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效益与资 源使用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只有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地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资 源和人文社会资源上,才能使制度体制

14、更加优化、科学技术更加发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自 然资源使用更加节约、生态环境更加和谐、人类社会更加文明。五、科学的资源观是开放的资源观资源的开放性是指资源同与其相关的事物或外界环境的关系。开放的资源观,就是要科学 认识资源的功能开放性,并将其能动地反映到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资源的功能开放性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系统内部各形态及各种类之间的开放性。即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 文社会资源之间相互开放的属性。资源形态之间的这种开放性,使推进资源之间的互动,广泛 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形态成为可能。二是同一种资源功能的开放性。这是一种资源形态不 断被开发、拓展出来的功能之间的开放性质,也是资源

15、功能的动态性。任何一种资源的功能, 永远不会静止下来,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地演化,不断地被发现新的功能,并被不断地开发和拓 展出来,为人们所利用。比如,成片的油菜地被开发成为观光旅游景点,民俗风情被开发成为 文化产品,等等。六、科学的资源观是优势的资源观优势的资源观是从资源优势的比较、转化和集聚整合的角度对资源的认识。自然资源、经 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形成的组合优势,就是一个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势。首先, 资源优势在于比较。资源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资源的比较优势体现为资源的空间集中度和 资源总量的丰裕度。其次,资源优势在于转化和应用。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基础,经济发展就 是以资源为核心的经

16、济结构的成功转化和应用。厉以宁认为,“资源转化就是资源资本化”,他 指出,“我们通常说,要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把潜在的资源变成经济的资源,这种说 法当然都是对的。但没有抓住一个要害问题,即怎样把资源转化为资本,才是要害问题”。再 次,资源优势在于集聚整合。资源优势可分为先天性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前者即天赋资源,也 就是自然资源的优势;后者就是人赋资源,即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获得性的人赋 资源对先天性的天赋资源具有能动作用。优势的天赋自然资源与优势的获得性人赋资源集聚整 合,能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优势的资源观强调要把“天赋资源”与“人赋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 用获得性的人赋资源去集聚整合天赋资源,促进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各类资源 优势的整体效用,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总之,坚持科学的资源观,要科学认识资源, 科学配置资源。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统筹协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科学开发资源。最大限度、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