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88736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

2、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从“M2”到“负建筑”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

3、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M2大楼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

4、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负建筑和反造型“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隈研吾的water cherry住址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

5、。在日语的语境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隈研吾心目中的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负建筑”与隈研吾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反造型”息息相关。他意识到,强建筑重造型,重象征,重视觉效果,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将建筑融合在环境之中,反造型,消解造型,反割裂,反“大”“反造型”首先是从“反混凝土”开始,他认为,在材料的质感上,“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他指出,

6、从建筑作为社会批判这个角度看,混凝土正是一种隔绝了批评、封锁了声音的物质,使人懈怠、麻木而顺从,也使建筑变得毫无个性。如果说二十世纪,混凝土是最国际化的建筑材料,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建筑强调的是当地的自然材料,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居住变得日趋重要。“反造型”因而是向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说“不”,那才可以安心地回归自然。与鼎鼎大名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不同,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喜欢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天然素材。对于前者拥有“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头衔,隈研吾评价说:“建筑当然不能仅局限于混凝土,我感觉这种材料有点冷,给人不舒服的感觉。”隈研吾的创作理念是取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创造采光充足的开阔空间。建

7、筑设计的手法灵活而创新,建筑结构与人的关系必须和谐而友好。从结构计划、通风系统到采光设计,一切都顺从光亮、柔和的原则。这些方式和混凝土建造的结构建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只有采用这样的建筑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隈研吾的“负建筑”,是消弭了建筑和环境割裂的建筑、对人类释发善意的建筑,不扬,不卑不亢,关照生活的初衷,诚实,坚持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温暖,朴实,从建筑本位和单体层面都回归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隈研吾与中国在电影春娇与志明中,春娇的那句经典台词“我被你影响得连自己被影响都没发现,我好想摆脱你志明,才发现我自己已经变成另一个志明。”是在一个竹屋里说的。电

8、影中千嬅在竹子光影中穿梭,镜头唯美至极。这间竹屋就是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这座房子大半使用中国竹子建造而成,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从屋外到屋里,甚至推拉的门窗和卫生间的脸盆,都尽可能使用竹子。竹屋的外部,由大片的竹墙围合。在门窗位置还设计了可推拉的竹墙。拉上竹门,透过竹墙的空隙洒进屋。部空间也用一些竹墙和竹柱来分割、联络或装点。最让人心动的,要算是那个浮在水上的竹茶室。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

9、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发展。在日本大师级建筑师中,隈研吾可以说是与中国联系得最为频繁。“每个月都来中国,其中差不多两个月就来一次。”除了备受关注的建造中的三里屯SOHO和象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项目,隈研吾还同时在中国多个城市有着建筑和室设计项目。在2008年,隈研吾曾经在中国举办过个展,谈起中日两国之间建筑的差异,他说“在现代之前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很多的影响,木结构房子的建造方式就来源于中国。但是进入现代21世纪以后,这种呈现的方式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次展示的作品当中,意味着在受中国影响产生的建筑方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本建筑方式又回报到中国,是一种更新的建筑样式。”在2011年,隈研吾受到“上下”品牌的邀请,为其周年庆“人与自然手工艺复兴作品展”设计了展示空间,这次的设计依然更侧重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而“茶香”在展览现场则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蛊惑力。早已被建筑师使得炉火纯青的竹子此次再次出现,三层的建筑以“竹”为主要元素,那些纯视觉化的元素已不足以完成与自然接近的渴望,声音和气味都被他纳入空间中。这样多重的结构,也许构成了一个迷乱的思考途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