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浙江开发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87147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今年的浙江开发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年的浙江开发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 江 开 发 区简报第10期(总第63期)浙江省外经贸厅开发区处浙江省开发区协会秘书处编2007年10 月15日目录钟山副省长对我省外商投资工作的重要批示经济时评:坚定地走开放式发展之路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及发展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肖金成长三角制造业需要调整发展思路温州开发区做好节能减排文章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短讯传递钟山副省长对我省外商投资工作的重要批示2007年8月20日,钟山副省长在昨日要情(第156期)“我省外商投资平均单项规模达1120万美元”一文上批示:我省外商投资平均单项规模达1120万美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实现新的突破。附:昨日要情(第15

2、6期)“我省外商投资平均单项规模达1120万美元”一文:今年以来,我省外商投资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不断增长,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其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为1120万美元,同比增长17.8%,平均单项合同外资为603万美元,同比增长26.4%。经济时评:坚定地走开放式发展之路近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不断摸索走上了开放式发展之路。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提高经济合作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优化了我国的资源配置。随着中国日益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坚定地走开放式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也成为新时期我国的战略选择。我国对外开放近30年来,实现了四个“前所未有”。

3、一是广度前所未有。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中国不仅大力发展贸易,而且促进投资;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不仅促双边,而且推多边。目前,中国的经贸伙伴已达22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对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还积极参加APEC、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等区域合作,正在建设的自贸区有11个,涉及28个国家。二是速度前所未有。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84倍。中国只用了16年将外贸总额从千亿美元提升到万亿美元。1980年初,外商投资企业只有北京航空食品、建国饭店和长城饭店3家,迄今我国已累

4、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0万家。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1亿美元,2002至2006年5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56.3%。三是规模前所未有。1985年,中国经济总量不到世界的2.5%,外汇储备仅为26亿美元。到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5.5%,居世界第4位;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位。货物贸易总量占全球的6.7%,居世界第3位;服务贸易总量占全球的3.2%,居世界第8位。5000多种国际贸易产品中,中国出口额居第1位的有700多种,居前5位的有近2000种,占总数的40%。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实

5、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000亿美元,对华投资的企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有480家在华投资。四是深度前所未有。中国紧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更加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2006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为66%,冰箱、笔记本电脑、鞋类等家电和轻工产品60%以上的份额需要在国际市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技术、资源等要素,也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必由之路是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得以抓住国际产业向广度和深度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机遇,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就业为例,在外资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2700万人,出口

6、相关产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3亿人,仅加工贸易领域就业人数就超过3500万人。开放让中国装上了发展的引擎,开放让中国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开放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中获取了更多利益。中国的开放也给世界带来了福祉。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1996年以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4%。加入WTO五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13%,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1%。中国出口的大量价廉物美产品,提高了各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发达国家还通过向中国投资,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红利”,5年共汇出投资利润580亿美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发展

7、水平,进一步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新的发展潮流,树立新的开放思维、理念和视野,坚持互利共赢的方向,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必将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开发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及发展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肖金成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起源于1979年后设立的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从国务院1984年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尤其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建设者的艰苦探索,奋力开拓,已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技术与管理的创新点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体制创新是开发区的生命。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开发区努力营造一

8、种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投资“小气候”,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等。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发区管委会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大力强化政府管理机关的服务职能,坚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坚持以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法制为准绳,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措施进行调控,营造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多数开发区还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不断健全生活、生产、保安、运输、仓储和设备维修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实现了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社会服务企业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开发区积极推行全员社会劳动福利保障制度

9、体系,企业用工和医疗、工伤、养老、待业等多项保险初步实现社会化,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在土地使用上,开发区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制度。事实证明,体制创新比起政策优惠,其作用更关键。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是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经验。多数开发区大多从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信息系统、资金运筹、经营管理逐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构想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体现时代特色,标准先进,容量充足,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建设布局上,合理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容积率,保护生态环境

10、,搞好区内绿化和美化。并且,许多开发区采取了“大规划,小开发”的做法,即在制定远景规划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二、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和开拓,在形成和积累了非常可贵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一)开发区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开发区在取得巨大成绩

11、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开发区的法律体系,尽管开发区所在的省(市)人大都制定了开发区条例,但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在中国的行政序列中并没有明确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发区内“小气候”必然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容易向旧体制方面退化,长此以往,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优势将不复存在。(二)存在向旧体制复归的压力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市先后对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中央部门的纵向集中管理与地方政府通过法规条例赋予开发区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日益明显,开发区的体制优势不断丧失,开发区管委会的“特权”不断削弱,主要体现

12、在两个方面:一是分头管理,政出多门。二是干部任用方面缺乏规范管理,一些地区开发区干部和地方政府干部调动频繁,影响了开发区工作进展。开发区管理是一项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工作,应当有稳定而持久的任期。开发区干部任免制度走职业化道路,干部管理走单独系列,是今后行政制度改革的一项议题。(三)各开发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于各开发区的条件和起步的时间不同,其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开发区经济和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档次还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经济增长,集约开发和经营的潜力还很大。从开发区内企业看,很多区内大企业并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区内小企业

13、尽管数量众多,但也没有起到协作配套的作用,其中许多小型企业纯属“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型企业,与当地企业没有任何配套关系。三、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战略(一)新城区战略所谓新城区战略,是指在开发区现有基础上,着力完善其城市功能,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新城区是开发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发区建立之初,在“三为主”方针指导下,第二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相对发展不够,比较普遍存在着“人气不足”现象,特别是远离母城的开发区,更像一个孤岛。国际经验证明,没有商贸、金融、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经济很难繁荣,并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人气、商气也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环境,为此必须全面配

14、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聚集人气商气,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开发区要创造新优势,必须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作为新战略,进行规划和布局。因此,开发区应在“三为主”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新城区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多数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且,由于其具有观念新、体制新、机构简、人员精、包袱轻、效率高的比较优势,无论在招商引资方面,还是在人才引进方面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而且,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必然要求第三产业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开发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交通、旅游、房地产、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

15、第三产业,同时,通过培育完善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效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新城区不仅是开发区发展的方向,而且是加速开发区发展的手段。新城区战略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但同发达国家超过7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的差距就更大了。根据国际城市化的规律性,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因此,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会更快发

16、展。由于开发区的吸引力大,人口向开发区流动是难以控制的,各开发区在规划和其他工作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许多城市由于未能准确预测人口增长速度,规划刚刚完成,其人口已超过规划期末的数量,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导致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开发区应顺应潮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直接决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但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发展战略实现的载体。由于各开发区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具特色,所以发展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有几种选择:一、在开发区基础上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区,主要适应于那些远离母城的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