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郑伯克段于鄢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865334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郑伯克段于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8郑伯克段于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8郑伯克段于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8郑伯克段于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8郑伯克段于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郑伯克段于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郑伯克段于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2 、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学习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 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 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 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2. 关于“国”、“都”

2、、“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 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 城也称为“京都”“首都”。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 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 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 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 曾修订春秋。(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 的写作风格。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 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 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3)古今春秋笔法

4、示例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 弑。齐人杀国武子。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 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 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 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 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

5、此用“止”。写晋惠 公被囚,说“在秦”,这都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析:“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 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4. “郑伯克段于鄢”寓意解析:春秋君王一般称“公”“侯”,用“伯”(较低等级的爵位)而不用“公”,说明了作为兄长 的郑庄公没有防微杜渐,对弟弟共叔段小惩而大戒之,却姑息其恶,有失教导;“克”,是国与 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来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 二来也表示了郑庄公意在杀弟的意志。而“击”有打击训诫

6、的的意思。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 因为共叔段对郑伯没有弟弟的的情义,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郑伯克段于鄢”,寄寓着对人 物的褒贬评价。这便是所谓“春秋笔法”的妙处。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 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 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 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 相残的历史事实。三、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共叔段(gOng)寤生(wu)遂恶之(wu)亟请(ql

7、)巖邑(ydn)虢叔(guo)佗邑(td)祭仲(zhdi)百雉(zhl)廩延(lln)不义不暱(nl)请以遗之(wei)繄我独无(yl)泄泄(yl yl)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小结:本部分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正是母亲 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 地表现了出来。第二课时一、第一自然段内容回顾二、第二至五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

8、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提问:郑庄公为什么不对共叔段采取行动?【探究整理】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让其“自毙”三、第六、七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2、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性格:【探究整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第三课时一、知识内容回顾 二、第八九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1、“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

9、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 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探究整理】伪善伪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2、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试 分析人物性格。【探究整理】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探究案探究一、试分析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 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

10、其利害关系。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 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他光说:“多行 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 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 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 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 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亦表现了其虚伪。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

11、昧无知。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 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 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 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 来。 颍考叔:聪慧机智。当他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探究二、文中刻画人物

12、的主要手法具体说有哪些?参考答案: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 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 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 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 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探究三、“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第 7 段就结束了,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 和好的事情?参考答案:文章末尾探讨的是郑庄

13、公之“孝”的问题。左传假借君子之口以纯孝褒扬颍考 叔;对于郑庄公受颍考叔的感染和母亲和好如初的举动,则给予“孝子不匮,永赐尔类”的评 价,也是肯定了郑庄公之“孝”。左传在前贬斥郑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弟,而后褒扬颍考叔和郑庄公的行孝,在褒贬中正 反映了其极力推崇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儒家伦理道德礼法。 探究四: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我认为是之过,理由是,从文中 可以看出。 明确: 1. 违礼干政 认为是姜氏偏私 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 模不符合制度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

14、之启城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 认为是郑伯之过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 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 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3. 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 守地 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

15、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 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二、巩固练习(二)文言文句式1、省略( 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省略(谓语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省略( 宾语 )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 共叔段这件事)(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2、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3、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谓” 就是“谓何”,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就是“其谓是乎”4、判断句: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5、介宾后置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