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840165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用社(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历时年多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饱受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的压力,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往远离金融危机的亚太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到的一次深刻而长远的冲击。无独有偶,今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11月份的、均创下年来单月最低涨幅,经济增长陷入低迷。为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需求,国家于近期出台了包括4万亿投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于12月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方针,以刺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逐步稳定资本市场,鼓励个人消费。中央银行相

2、应地大幅度下调了利率,为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并加快推行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了极佳的市场良机。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形势下,尽快启动和刺激消费性信贷业务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农村信用社应对经济衰退、重振发展信心、更好地参与同业竞争产生极为重要的现实影响。 一、 农村信用社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治理通货膨胀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直至今年下半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再出现人们并不熟悉的新名词,那就是通货紧缩。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都是经济运行与货币流通失衡的集中表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

3、定发展,最终都将间接地反映到对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的影响上来。 (一)形势严峻,威胁稳健发展 1. 缺乏优质客户群落,优化增量举步维艰 出口形势恶化,国内需求不足,消费持续疲软,导致涉农产品滞销,产加销龙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工停产,效益持续下滑,使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形成潜在风险。受制于形势和分工所限,农村信用社传统信贷业务出现萎缩,无论是增加农户生产生活贷款还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投入,都潜伏着较大的风险。 2. 资金供应紊乱,流动涩滞 涉农产业为勉强维持正常生产,拖慢了信贷资金的回流速率,从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日常的资金供应难度。政府支出的节俭和投入减少,也对资金流入形成阻断效应。解决当前需求不足

4、的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主动介入、尽快启动居民消费信贷,以少量、画龙点睛式的投入,加大对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信贷投入,从而拉动内需,获取发展动能。 3. 通货紧缩阻断了商业信用链条,农村信用社存量资产风险示警 涉农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偏居一隅,属于弱势群体。需求不旺,市场疲软,使农户和上下游企业销售困难,有的不能如期给付货款,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客户的正常偿债能力,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资金供需的正常衔接,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急剧加大。 (二)消费信贷摆上桌面,事关发展格局盘整 历经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个人投资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股市大跌,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农村信用社存款出现急速回流,表明储

5、蓄仍是居民首选的投资方式。中央银行从9月份开始,到12月23日,已经先后5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三次双率同降,尤以11月27日的降幅最大,一举达到了1.27个百分点,显见国家强力刺激内需、扩大资金供应的战略调整力度之大。当今之计,农村信用社要提高政治敏感性,顺势应变,积极转变筹资发展战略,瞄准消费信贷这一突破口,通过创新品种,加速调整战略布局,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占据主动。 一般来讲,降低和稀释不良贷款占比,要通过增加贷款,优化贷款存量来实现。在缺乏优质客户群落、资金投向难觅最佳区间的情况下,盲目增加信贷投入的常规做法,势必进一步恶化风险防范体系。在今年这种百年一遇、特殊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农村信

6、用社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才能既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又可以借势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稳健、良性经营。 二、 制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症结 (一)消费意愿不振,制约快速发展 无论是美国7000亿救市,还是中国砸下四万亿,最终都将通过启动消费,使经济回稳得以实现。但是认真回顾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的境况,近期前景难以乐观。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虽一直在启动经济发展中被寄予厚望,但消费贷款的发放情况却并不理想,居民对消费信贷的使用并不积极,消费启动欲振乏力。究其因,主要有三:一是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导致居民对消费信贷反应冷淡。国人与生俱来的儒家思维

7、,形成了以俭为美德的传统消费观念,与西方的借债超前消费形成天壤之别,“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从而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二是国家政策指向压缩了消费空间。农村信用社开办消费贷款尚属初试锋芒,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更多地圈定在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范围内。受房地产市场暴涨暴跌不稳定预期的影响,以及汽车消费费用过高的制约,这些热点难以形成全局性高潮。三是通胀压力所致,物价高企,加上机构精简、国企改革、减员增效等收入减少因素频发,迫使居民对支出精打细算,专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更不愿一手借贷,一手消费。 (二)自身努力不够,影响推介进程 1. 宣传营销力度欠缺,消费信贷曲高和寡

8、一项新业务是否被消费者所了解、认同和接受,关键在于能否推出适合当代社会潮流和大众口味的宣传和营销手段。部分农村信用社不见事或见事迟,依然抱持官商作风,不能由过去的坐门等客转变为主动寻找优质客户,由过去的信贷人员营销转变为全员营销,由过去的“做产品”转变为“做客户”,由过去的单一考核贷款余额转变为业务数据、客户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考核。从而也就难以做大做强消费贷款业务,错失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大好局面。 1. 失于片面的问责机制,影响了员工积极性 农村信用社强调零风险无可非议,但操作中的政策指向妨碍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权限所限,部分基层社对优质的营销项目无权作出相应奖励,但是强调贷款

9、清收责任却是唯恐过犹不及,所制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没有回归到理性、科学的层面,员工付出与所得不相称。如农村信用社推出的贷款责任终身制,本意是提高一线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把关,将风险防范战线前移。但由于一味片面地以结果倒推责任,致使不少员工心存疑虑,畏首畏尾,感到与其背负责任,不如不放款,自然缺乏主动营销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基层社对消费贷款营销缺乏热情,尽在情理之中,最终结局不外是恐贷、慎贷甚至不贷。 2. 现行信贷管理体制限制了业务空间 省联社成立以后,部分市县级办事处(联社)缺乏与时俱进的政治敏感性,经营策略偏重于抢夺大公司、占领大城市、渗透大行业,追求高利润,变相模仿商业银行做法,上收

10、权力,抽走资金,基层社有责无权,几乎成了“储蓄所”,缺乏应有的贷款营销自主权,客观上阻碍了消费信贷的快速推广。 (三)风险因素阻碍进程 1. 政策调整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还是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涨幅过高,实行的是财政、货币适度从紧政策,农村信用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压缩前期盲目扩张造成的信贷沉淀。如今形势逆转,国家着手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无可避免地导致农村信用社进退维谷,既无力清收旧贷,又要确保新增投放,最终导致不良资产规模和占比双增。 西方成熟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缺口管理、浮动利率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规避利率风险。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利率尚处

11、于管制阶段,仍由国家控制,农村信用社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难以有效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贷款存续期间,每一次的利率变动,都可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的风险。以今年下半年以来的5次利率调整来算,银行资产收益已经缩水6%。由于消费贷款在我国实行低利率政策,相对于较高的吸储成本,更有入不敷出之虞。农村信用社抵御各种风险方面天生不足,加之改革期间多轮转换领导机构,导致后天失调。因此,利率等政策性调整的风险成为始终悬在农村信用社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央行下半年的持续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居民的降价预期,使消费信贷与楼市一样,处于待字闺中、乏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12、而已经使用消费贷款的消费者,受按揭利率需待次年元月1日才兑现的规定制约,不愿多掏冤枉钱,纷纷拆东补西,提前还款再贷。大批优质客源的急剧消失,造成了在利好情况下,消费信贷不升反降这一反常现象的发生。 2. 自身体制性风险 经营风险。受国情所限,我国的消费信贷仍以住房和汽车按揭为主,辐射面有限,大数法则效应难现,持续呈现高经营风险、高资金成本、高人力消耗的特征,严重背离了经济价值规律,很难促成规模效益。可供选择的手段只有被动、连续地扩大投放规模,有悖于审慎经营的要求。 操作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内部责任界定和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问题突出。审查客户的实际情况只停留在资料上,发放后也缺乏完备的管理措施,针

13、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画地为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坚壁清野,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多头借款或透支,造成操作风险。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一般是直接或间接提取现金,农村信用社无法跟踪监控,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扩大了潜在损失。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抵押物的价值重估,面临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拍卖市场不发达,抵押物变现能力差,造成的抵押物处置风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抵押物灭失,导致的抵押物不可抗力风险。 道德风险。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导致挪用和骗贷时有发生。农村信用社有心

14、无力、鞭长莫及。其次是农村信用社内部的道德风险。一方面是违规操作,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或者投放无还款来源的贷款,或者导致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更有甚者,是业内员工个人原因,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2007年轰动全国的邯郸农行5500万元库款被盗案,生动地说明了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极端重要性。所谓事在人为,一旦当事者思想道德出了问题,风险将不期而至。 3. 指令性风险 为扩大内需,扭转经济颓势,政府部门开始极力动员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消费贷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现象。有的上级对基层下达硬性指标,甚至降低标准和担保条件,向高风险客户提供消费贷款。这些做法,将不可

15、避免地造成新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的良性发育。 (四)消费者保障机制落后 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满足,住房、汽车应有尽有,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由于预期收入不容乐观,预期支出增大,以致都市的“负翁”人群在逐步扩大。从宏观环境看,金融海啸引发的新一波企业倒闭潮汹涌而来,加之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医疗和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刚刚起步,且只纳入部份城市居民,广大的农民群众还无缘进入。国家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较少,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的开展程度不一,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则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实际消费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常发生,在消费信贷中也不乏其例。如柜台服务不周,不向消费者详细说明贷款条件,对业务纠纷的粗暴处理等。 (五)发展布局畸形 行业分布不平衡。消费信贷的资金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和汽车两大领域,均属高风险行业。央行调查显示: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金融机构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终承受者。这也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的根本原因,理应引起国内银行业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