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838329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d.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亚里斯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读解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吴教授亚里斯多德是耀眼的哲学天才。真正的哲学研究者几乎都把亚里斯多德看作是这一学科中三到四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如今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在学习他的形而上学,尤其是他的伦理学。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它思想完整,构造严谨,自成体系,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的作品,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尼可马科伦理学?也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被研究得最仔细、注释得最广泛的著作。他的?政治学?和?尼可马科伦理学?都属于有关人类幸福的实践科学范畴。即研究幸福是什么,幸福存在于

2、什么样的活动中,人们若何才能成为幸福的人等问题。其中?尼可马科伦理学?讨论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形式是幸福所必须的;?政治学?讨论的是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具体政体形式和若何一套制度才能产生并且保证这种生活方式。一、分论?尼可马科伦理学?共有十卷。每卷都有相对独立的讨论重点,因此可以分别加以说明:第1卷:主要讨论善和幸福的概念。亚里斯多德提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目的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亚里斯多德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行为所能到达的全部的善的顶点是幸福。然而,对于幸福由

3、什么构成,却是有争议的。普通人把幸福看成是某种明显可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而亚里斯多德主张,把善的事物分为三个局部: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一方面,“生活的目的隶属于灵魂的善,而不是外在的善1;另一方面,“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2。真正的幸福就是灵魂合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的现实活动,是最高的善。“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须终其一生3。亚里斯多德强调要在表现品质的现实活动中而不是仅仅根据品质来把握最高的善。因为一个睡着的人可以具有善的品质却没有产生善的结果。所以,要有美好地行动、高尚地行动。所以在第二卷亚里斯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

4、公正的人;进展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4。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亚里斯多德强调说:“这门科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5。在第二卷还强调说:“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着求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假设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所以,我们所探讨的必然是行动,是应该若何去行动6。就如只有那种永远因其自身而不因它物被选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也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是最神圣的东西,是至福。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一切其他东西或是它的必然附属品,或是为它的本性所需的有

5、用的手段。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局部,因此德性分理智的德性如智慧和理解与伦理的德性如节制和大度。亚里斯多德说:“每个人只有在他固有的德性上才能完成得最好7。第2卷:主要讨论德性和中道。亚里斯多德继续指出:“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历和时间。伦理德性那么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变,就形成了伦理ethike这个名称。由此可见,我们的伦理德性没有一种是自然生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被习惯改变。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给了我们承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6、的成熟那么通过习惯而得以完成8。提出德性为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存。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在鲁莽和怯懦之间是勇敢。一切都回避、一切都惧怕、什么都不敢坚持,就会变成懦夫;反之,天不怕地不怕、横冲直撞,就会变成莽汉。在放纵和冷漠之间是节制。沉湎于快乐而不能自拔就是放纵;回避一切快乐而冷淡无情就是苦行。在挥霍和吝啬之间是大方。过度支出是挥霍,支付缺乏是吝啬。亚里斯多德最好总结说:“在一切可称赞的情感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不过有时很可能是偏于过度,有时又要偏于不及。我们很难命中中间,行为优良9。第3卷:讨论道德的自由性与德性的中道性。认为自愿行为应该受到称赞或责备,非自愿的就应

7、该宽恕甚至怜悯10。选择“是德性所固有的最大特点11。“人们都把快乐当作善来选择,而把痛苦当作恶来逃避12。“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在我们能够说不的地方,也能够说是。如假设高尚的事情是由我们做成的,那么,丑恶的事情就不由我们来做。如假设我们不去做高尚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得去做卑劣的事情。如假设我们有能力做美好的事情和丑恶的事情,我们也有能力不去做。既然行为既可以是对善事的行为,也可以是对恶事的行为,那么,做一个善良之人还是丑恶之人,也就是由我们自己13。“但凡由我们自己而造成的身体上的恶,都要受到责备。而我们无能为力的就不受。这样看来,我们力所能及的恶,都要受到责备14。继续

8、第2卷的讨论: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道,节制是快乐和痛苦的中道。第4卷:论中道。大方是财物给予上浪费和吝啬的中道,一个浪费的人在给予方面是过度的,在取得方面是不及的,而一个吝啬的人那么给予得太少取得得太多;自重是虚荣与自卑的中道,对自身估价过高是虚荣,对自身估价缺乏是自卑;温和是恼怒与麻木的中道,过于急躁和发火是恼怒,奴性十足和无火性就是麻木;真实是吹嘘和谦虚的中道,夸大事实就是吹嘘,缩小事实就是谦虚;机智是戏弄和死板的中道,把玩笑开得过分就是戏弄,一点玩笑也不开就是呆板。第5卷:论公正。关于公正,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几个重要观点:其一,“合法和均等当然是公正的,违法和不均是不公正的15。既然违法的

9、人不公正,守法的人公正,因此一切合法的事情在某种意义都是公正的。其二,“公正自身是一种完全的德性16。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主要的,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因为在各种德性中唯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有了这种德性,就能以德性对待他人,而不只是对待自己17。“最善良的人,不但以德性对待自己,更要以德性对待他人。待人以德是困难的。所以,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局部,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局部,而是整个邪恶18。其三,在整体的公正之外,确实还存在着一种作为整体中的局部的不公正。其四,公正分为两类,一类表现在财物和荣誉等的分配中,另一类那么在交往中提供是非的标准。其五,公正就是比例,就是中间;

10、不公正就是比例的违反,出现或多或少;裁判是公正的化身,是中间人。其六,公正处于做不公正的事情和受不公正的待遇之间,是一种中道,而不公正那么是两个极端。其七,“公平是种优于公正的公正,虽然它优于公正,但并不是另一个不同的种,公平和公正实际上是一回事情,虽然公平更有力些,但两者都是好事情。问题的困难在于,公平虽然就是公正,但并不是法律上的公正,而是对法律的纠正19。“公平就是公正,它之优于公正,并不是优于一般的公正,而是优于由于普遍而带了缺点的公正。纠正法律普遍性所带来的缺点,正是公平的本性20。第6卷:两种德性论。继续讨论第1卷的两种德性论。灵魂有两种德性,一是伦理德性,一是理智德性。亚里斯多德

11、指出,苏格拉底认为全部德性都是明智是错误的,但他认为德性离不开明智那么完全正确,没有明智主要的善即不存在,没有明智主要德性即无由生成。因为德性提供了目的,而明智提供了到达目的的实践。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原理因为全部德性都是知识,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德性伴随原理21。第7卷: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自制和不自制。自制是优良的品质,不自制那么是恶劣的品质。亚里斯多德指出:“人皆尽知,自制和忍耐是好事情,应受到赞扬,而不自制和无耐性不是好事情,应受到责备。有自制力的人能坚持他通过理性论断所得的结论,而无自制力的人,为情感所驱使,却去做明知道的坏事。有自制力的人服从理性,在他明知欲望是不好时,就不再追随22。亚

12、里斯多德还比较了自制与节制、不自制与放纵之间的一样与不同:“一个自制的人决不由于肉体快乐而作违背理性的事,节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前一个具有丑恶的欲望,后一个那么没有。节制的人本来就不喜欢那些不合理的事情,而自制的人那么对此有所喜爱,但并没有被这种喜爱所掌握。不自制和放纵虽然完全是不同的,但两者也有相似之点,两者都追求肉体快乐,不过,后一个认为这是应该的,前一个那么不这样认为23。不自制易于矫正,放纵那么不可救药。第8卷:论友爱与友谊。友爱是某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谁也不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唯独缺少朋友的生活。爱人的人受到称赞,广交游被看做是件高尚的事情。友爱是联系城邦的纽带。立法者更重视

13、友爱。得意的东西以三种因由而得意,一是善良、二是能使人喜爱、三是有用。得意与友爱不同。但友爱也分三类,一是有用的、二是快乐的、三是善的。因有用、快乐而友爱不能持久,这样的友爱都是偶性上的友爱;因善而友爱是完美的,能够永远。为了朋友自身而愿望朋友为善的人才最是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偶性。只要善不改变其为善,这种友谊就可永远维持。友爱是交互的爱。友谊也可分为三类,一是快乐的、二是有用的、三是善良的。只有在善良的人中间,友爱和友谊才是最大和最善的。“善良人之间的友谊是最高贵的24。坏人可以因为快乐或有用而成为朋友,好人才因为他们的善良而成为朋友。抱怨和责备主要存在于利用的友谊中

14、,德性的友谊不会产生抱怨和争吵。在快乐的友谊中也不会有抱怨。“喜爱似乎是一种情感,而友谊似乎是一种品质。对于无生物同样可以喜爱,但相互的爱就必须伴有选择,而选择是来自品质的。为了所爱的人自身,而愿望他成为善良人,这种善意不是来自情感,而是来自品质。爱着朋友的人就是爱着自身的善。因为一个善良人在成为朋友时,也就成为对朋友的善。每一方都是爱着自身的善,并且以同等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所以人们说友爱就是相等。在善良人之间,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25。友谊是平等的,双方都有着共同的要求,相互间有着同样的愿望。当然,有的友谊是不平等的,如一个较好的人可以和不够好的人作朋友。亚里斯多德说:“平等在公正的事

15、情上和在友爱上,其意义是有区别的。在公正的事情上价值上的平等占据首位,而数量上的平等那么居次要地位。在友爱中数量上的平等占首要地位,价值上的平等居次要地位26。友谊的标志是共同生活,没有共同生活,相互间就只是善意而不是友谊。好脾气和社交生活是友谊所必备的条件。只有善良人才具有友谊所必备的真正的东西。按照友谊这个词的完整含意而言,一个人不能有许多朋友,正如恋爱不能是多角的一样。爱荣誉的人要求被爱多于爱。爱奉承者那么爱多于被爱。亚里斯多德还认为,友爱也表达在政体中。他把政体分三类:君主制、贵族制和富豪制。君主制是最好的,君主自足的,专门为臣属谋福利。暴君制是君主制的蜕化,专门给自己谋福利。贵族制蜕

16、化为寡头制,他们违反各得其所的原那么来分配城邦事务,把全部或大局部好东西归于自己,长期占据主宰地位。富豪制蜕化为民主制,凡有产权者人人平等,以多数人的决议而行。在这些蜕化的形态中,民主制是害处最少的。在家庭中,父子之间是君主制,夫妻之间是贵族制,兄弟之间是富豪制。君主对臣属要仁惠,这是种父亲般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是贵族式的,以德性为依归。兄弟之间的友爱类似于富豪制的,是平等的。在暴君制中很少或者没有友爱。在主宰者和被主宰者没有共同物的地方,也就没有友爱。在民主制下友爱和公正最多,因为在平等的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是很多的。亲属的友爱是从父亲派生出来的。兄弟之间的爱由于自然地出于双亲,经得起时间考验,最为可靠。与叔伯兄弟等的友爱以与始祖相距的远近而区分亲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