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383565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方法根本特征分析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穿,互相联络,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亲密的联络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

2、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根本方法;而在社会理论活动中,理论锻炼法、考察参观法那么是根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开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拓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络,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络密不可分。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获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

3、中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那么,要根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敏选择。详细到某种原那么,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方,目的性原那么、层次性原那么、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那么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那么提出及排列的根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那么,从而使原那么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那么,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那么,使德育原那么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笔者认为,

4、原那么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效劳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开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开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那么视为一级原那么,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那么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那么(一级原那么)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开展)的原那么、符合品德开

5、展规律的原那么、历史性原那么(时代性原那么)和教师主导性原那么。这些原那么都可以详细到某一级教育,比方,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那么可详细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那么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开展规律的原那么、严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那么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那么等。三、德育方法的理论性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理论、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开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理论性,即重视德育与理论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将来生活做准备,并在理论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6、1.要重视德育的理论性在理论中形成美妙品德,在理论中展现美妙言行“道德根本上是理论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理论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理论性,应与消费劳动和社会理论严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历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理论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历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理论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相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详细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理论活动,比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

7、如社会调查、社会效劳、消费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理论活动。通过筹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开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进步。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才能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将来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根本定式,形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消费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膜,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致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才能,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

8、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僵硬的道德灌输教育复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展生活德育。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擅长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将来性和开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比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别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开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将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藏。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理论及生活联络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

9、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别离。因此,要在理论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妙、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到达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考虑、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承受意愿、承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参考文献: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开展与问题讨论教育开展研究,().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戚万学.活动德育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