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迷惘.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829302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的迷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的迷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的迷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的迷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的迷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的迷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的迷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的迷惘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到最近为止,也没有什么人有足够的信心,对需要人们去发掘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英唐尼、凯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教育学面临困境,人所共知。也许它最大的困难在于还不知最大的困难在那里。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在当今崇尚反思的年代里,作为11个一级学科之一的教育学广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疑和责难。教育学学科好象处于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教育学不仅受到自然科学的轻视,也受到社会科学诸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看不起。在教育学界内部也开始了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诸如“元教育研究”正广泛开展。早在1989年,陈桂生

2、在华东师大教科版就发表了一篇探讨“迷惘的教育学与教育学的迷惘”的文章,后来又在其1997年出版的“教育学视界”辨析中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2001年第5期的读书上赵蒙成写了一篇教育学的迷惘,在2001年第9期的读书上也有一篇王川写的教育学理论建设的“成本”问题对此问题也有论述。至如今,教育学面临的困境,好象已是“人所共知”了。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为什么教育学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是教育学自身的问题,还是外行人的责难?我们对“教育学迷惘”,迷惘什么?教育学该向何处去?等等问题不得不思考。在陈桂生先生看来,我国的教育学面临的境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育学已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

3、境地。在理论工作者眼里,教育学尚未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对许多重要的问题的表述还有太多的随意性,理论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者看来,它脱离实际,至少指导意义并不大。其二,教育学不成体系的体系内部存在着“硬伤”。教育学曾长期遭受厄运。外界的粗暴干涉并未能动摇教育学的独立地位,而在其内部,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其体系提出质疑。这就说明教育学的体系还有许多改进之处。其三,教育学在创造体系的自觉中,不自觉地再造旧体系,他认为这是教育学真正的悲剧。自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学界就致力于改变教育学的境况,这种努力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教育学面目全非,几乎算不上什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界自身的自我否定。二

4、是教育学装束更新,但面目依旧。这是从外部来看的。(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陈老先生所说的基本上前几年的教育学的处境,但直到现在,教育学的处境好象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学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问题,如今教育学学科表面的繁荣是真的繁荣还是一种虚弱的假象的问题,以及搞教育研究的人员的素质问题,教育学专业是否有必要招收这么多的学生等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一、教育学是不是科学?教育学虽位列11个一类学科之中,但素为其它一类学科看不起,何也?一个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其科学性不是这么让人信服。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真正的科学讲的是实证实验的方法,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教

5、育学科多年的发展还是很令人失望的。甚至被人直斥为伪科学。教育学存在“先天不足、后天自大、东拼西凑和空洞无物”等缺憾应该是公认的。而在教育学著作中,“大量空洞的、断言式的、臆测式的语汇,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而非理性与科学的实验方法,缺乏实证基础的价值判断”(王川:教育学理论建设的“成本”问题,读书2001,9)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教育学学科中运用调查和实验的研究大量出现,但这种实证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太高,仍然为运用这些方法远远比教育学成熟得多得多的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瞧不起。教育学缺乏自身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比如在诸多探讨教育研究方法的专著中,李秉德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育科研方法自1986年问世

6、以来,至1998年已重印了12次,而这一本专著的水平到底如何呢?这本书作为一种普及读物大概还说得过去,但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就太浅了。书中所谓的研究方法倒是罗列了不少,比如抽样法、观察法与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与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等,这好象是教人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做论文,而并不是教人如何做“教育研究”,其深度正像其书名一样,只是众多的“研究方法”而远未达到“研究方法论”的水平。当然,这本书作为普及还是很不错的,但教育研究界自1986年至1998年10多年以来竟有少有像样的“教育研究方法论”问世。这不能不让人失望。这种情况到1999年叶谰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的出版,好

7、象才有一些改观。她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才是真正能说是“方法论”,但她也只能说是“初探”,我想这除了谦虚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就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搞的人并不多。其次,教育学好象缺乏应有的学科规范。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学并没有构建起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教育学中的许多概念、判断、命题等都不太符合规范。例如,陈桂生在其辨析中提出教育学“模糊的命题”与“命题的模糊性”等问题,教育学“规范理论研究变成了政策文件汇编与解释”。二、教育学子学科、交叉学科众多,但是否表明教育学的繁荣?赵蒙成在教育学的迷惘中指出,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交叉学科应该是用某门学科的理论来提出运用于教育领域,但在体系上属于该学科的新观点等,

8、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而教育子学科并不提供异于教育学的视角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教学论、德育原理等。而在目前的教育研究中真正的教育交叉学科和子学科并不多见!所谓的交叉学科或子学科大多是诸如教育时间学、教育生态学、校长学、教师学、独生子女学等。在这些学科中有一些是不能交叉的,也也一些并没有很好地研究的。但为了研究者为了填补某些“空白”就迫不及待地“新鲜出炉”了。这样下去,表面上教育学很繁荣,但这种缺乏学科的规范和严肃性的颇不自重的做法,只能招致更多的看不起。三、教育学研究的专业队伍是不是很“专业”?在这里教育研究者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比如以教育学专业为生的人

9、,另一类是指业余的教育研究者吧,这类的人数众多。当然真正的专业教育学研究者的整体素质是过硬的,但广大的业余教育研究者则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赵蒙成认为,因为教育学无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所以许多人混入教育研究的队伍,比如拥有权力的“研究者”(诸如政府官员、报刊编辑、书记、校长和处长们)。研究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几乎每个人都能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能对教育说三道四。而实际上,不少书记、处长的“教育”论文其实不过是标准的政治报告(比如这有一位“杰出代表”袁贵仁的教育。哲学片论,北京师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的,绿叶书店有卖)。这类研究者“自己不知道,却让真正的教育研究人员,让教育学蒙羞!”这可从这几年教育学专

10、业招收的研究生的专业情况来作一个旁证。这些年教育学专业招的不仅仅是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还有为数众多的外专业学生,这其中大多是学外语的,也有学机电的,学生物的,学政治的等等,总之是五花八门。教育学专业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兴趣吧,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教育学好考!四、教育学专业需不需要招这么多的学生?这几年随着教师的地位和实惠不断地提高,师范也在不断地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志愿中选择师范专业。这本是好事,但我总以为选择师范是不错,但选择“教育学”(好象有些学校招生的时候,教育学中的确有些是按“非师范”来招的)则是一个并不明智的选择。现在的教育学招本科生,招硕士生,也招博士生和博士后,一样不比

11、别人少。但培养这么多的“各级各类人才”有此必要吗?华南师大的扈中平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撰文(好象是2002年的)指出,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是“最自卑的一群”。教育学专业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了。只要去就业市场上看一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的严重性。有什么样的工作让他们做,他们又能做什么样的工作?首先,从本科的层次来看,在几年以前,当中师还在的时候,他们毕业了可以去做中师的教育学教师,但随着国家由三级师范变为两级师范的政策性转变,中师已经快成为历史了(好象成为已经历史了),在做教师上,教育学的本科生就面临“结构性失业”了。当然,他们可以去高等师范院校教教育学,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基本

12、上不现实。如果要去中小学当教师的话,能教什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物等科目,据笔者所知,教育学的本科生就些科目都有人在教。难道教育学培养的本科是全才吗?当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对他们来说,还有另外一条路:考研。这看起来是一条更光明的路。但随着这几年的研究生扩招,人家扩,咱也扩。在许多师范大学里,好象教育系的考研率相来都比较高。有许多学校也把这作为一项他们的成绩,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哪些专业的考研率高绝不是太好的事情。对大多数本科生来说,为什么考研?难道仅仅是为了兴趣做研究吗?恐怕不少的人是为了找一条更好的出路罢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考研的就少得多呢?再者

13、从研究生层次来看,教育学的研究是不是太多了?从就业方面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相对来说是比本科生好,但从招聘情况来看,招聘的职位并没有比前些个增加多少,如果现在高校有需求的话,好象也是那些这几年刚升本的学校需求的人多些,但这几年他们人要进得差不多的话,过几年的话,就差不多満了。而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势头依然正猛。基本上每年30%的速度递增。如果从做研究方面来看,现在研究生总体的科研能力好象也有些令人失望。人多了,质量肯定会受影响。再者,如果就业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一门心思用在搞科研上?五、教育学对教师的指导意义到底有多大?先说这么多吧。敬请各位方家指正!-本帖子版权属于中国西南论坛所有,转载请与本网站联系并注明出处 - 中国西南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