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828492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语 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聘请 胸脯/黄埔 墙隅/喁喁私语B、蚍蜉/纰漏 靛蓝/白洋淀 下载/千载难逢C、气氛/汾阳 慑服/嗫嚅 否认/臧否人物D、泥土/拘泥 誊写/藤蔓 对峙/有恃无恐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广州珠江西堤码头勇救落水青年陈永标而壮烈牺牲的武警英雄郑益龙在面对他人危难时,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大爱、至善。那份对道义的耿耿忠诚,是不容置喙的。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

2、抱住的瞬息之间都体现了他对救死扶伤的义无反顾的人品,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事迹感动了南粤,感动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也会像其他千千万万的烈士一样,刻进人们的心底。A、耿耿忠诚 B、不容置喙 C、义无反顾 D、肃然起敬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美国政府认为进行申报的目的是旨在帮助各机构发现官员职责与其个人财产利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B、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主题是“讲故事的人”,他表示,他要用他的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善恶美丑。C、今年春节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蔓延到国内多座城市。尽管不是PM2.5

3、的主要来源,但机动车尾气排放依然成为众矢之的。D、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新闻媒体全方位地践行改文风精神,报道的公信力、涉及范围和感染力显著提高,是新闻界改进新闻文风的一次成功实践。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家应当具有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审丑是新词汇,有人把它看作“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的叙写。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

4、式的借用,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很少。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

5、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

6、“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

7、入卫。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zh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焕传5、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分) A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发:调动 B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主:主张 C而朝鲜及文龙被兵 被:被动 D遂磔崇焕于市 磔:指凌迟处死6.加点的

8、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分)A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B所司敦促上道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C其果于用法类此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D虑其部下为变 其后致有叛去者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分)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 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通晓边塞的情况,以有处理边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许。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带领五千人驻守宁远,认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还可以

9、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并建议派遣骁勇的将领去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崇焕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先是答应了袁崇焕的上奏,后来认为不好,又频频降旨劝阻禁止。袁崇焕因为擅自诛杀毛文龙,招来了清兵的大举进攻,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恰逢大清使用离间之计,皇帝终于怀疑他与大清私通,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3分)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3分)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4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穷

10、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1) 诗歌第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2) 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论语)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郎遥远“凑够一撮人马上走,

11、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

12、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

13、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

14、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