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82765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弘扬公务员精神摘 要:公务员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发扬。公务员精神是对古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扬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公务员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公务员精神。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真心爱民、一心为民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更是公务员精神的灵魂。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公务员精神;弘扬;人民至上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和反映政府机关形象。而权力的本质是为公众服务,为公众谋取福利。新时期的公务员,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公务员精神。公务员精神是一心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是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行政伦理的有机融合。“热爱祖国、忠于人

2、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新时期公务员总的精神。古有澄清吏治,今有执政使命。公务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符合现代行政学公共性和服务性理论。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汉书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精神的提倡都可为公务员所借鉴。一、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坚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非常典型地表述了古人的爱国思想,虽说国家与天下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平天下”的最

3、高理想表现了古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是封建时代爱国精神的体现。陆游的“报国寸心坚似铁”和“一寸赤心唯报国”更是爱国精神的典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正是这种赤诚爱国之心,才有了徐悲鸿的“我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行政价值观,曾经为有作为的帝王所吸纳、尊崇和光大。孔子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的“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名句都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概述。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这种思想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

4、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同志把为人民服务定为我们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方针政策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首先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共产党员处处为民的价值观,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作为公务员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现代行政理论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集中体现!(二)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理性的精神,其精髓在于求真

5、务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正是有了墨翟的“士虽有术而行为本焉”和荀况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才真正做到了“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和“只唯实”(陈云)。大量事实表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以事实为准绳,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才能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只有开拓创新,才能坚持与时俱进,以宽广的眼光纵观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提高工作的质量

6、和效益。做到既敢闯敢干,又尊重科学、把握规律,以科学精神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三)秉承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在抓住本质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反映了中国公务员的特色。顾全大局是每个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意识,是一种政治责任和远大理想;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顾全大局,才能有团结协作。公务员队伍良好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模范实践。孙子兵法将“上下同欲”看做是“知胜之道”,从周易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到毛泽东同志的“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都在强调顾全大局、

7、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我国的谚语,如:“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等均说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公务员只有在不同岗位上,时时处处都能做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四)牢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精神公务员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把全部工作时间用在管理和服务之上,必须克己奉公、秉公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恪尽职守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精神的继承,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更是对这种精神的发扬。新公务员法中也增加

8、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等条款。廉洁奉公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六廉”的论述,孔子的论语“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等都堪称中国廉政思想的精华。所以,廉洁奉公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公务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才能塑造好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二、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科学整体是公务员精神的灵魂,明确了公务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明确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就是增强全局观念,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9、。“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就是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四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务员精神要素,而贯穿于四个要素的主线是公务员具有一心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此外,公务员还需永远保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发奋图强、拼搏进取等精神。我们相信通过每个公务员的努力,“以人为本”奉献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行动。我们更加确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三、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用行动弘扬公务员精神在实践中应运用公务员精神指导工作,从我做起,传承和发扬公务员精

10、神。(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弘扬公务员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指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最新成果。公务员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公职人员与民众的关系问题后,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公务员精神!(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位公务员必须遵守新公务员法,真正履行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公务员精神的宣传员,扮演好实施者及监督员等角色。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在工作中自觉接受

11、群众的监督检查。不断地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努力成为一名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合格公务员。(三)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要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在今后工作中应勤于思考,开动脑筋,时时提升政府效能,处处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工作,处处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仅要了解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熟悉有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不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技能。综上所述,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新时期公务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责无

12、旁贷。在弘扬公务员精神过程中,每位公务员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到既要传承传统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刻把握时代特点,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努力真正成为一名心系人民的新时代的公务员!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2论语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7.3张斌荣,俞祖华.中国圣贤贤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纪江红.中国名人百传(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乌进.公务员精神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体现j.镇江社会科学,2006,(2).6王仕军.探寻公务员精神的传统文化伦理渊源j中共四川省委党政机关党校学报,2006,(4).7石玉亭,刘英.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7,(1).8成弓.林则徐的爱国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