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82339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湖南省统计局 2004-09-21 11:00:33改革开放以来,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永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偏紧、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增收难等矛盾长期困扰着 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显著改变,加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尚远未发挥。 一、县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 永州市的前身为原零陵地区,1995年撤地建市,目前

2、全市共有9个县、2个市辖区。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570.56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6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全市国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85.7%。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全市县域GDP为96.1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8.8%;2003年全市县域GDP为19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0.5%,8年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4%。1995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7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3%;2003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17亿元,占全市的69.6%,比1

3、99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5%。2003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祁阳、东安、道县、宁远,其中祁阳县生产总值达44.34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8个;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有4个,分别是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其中最高的道县人均GDP为6200元,比1995年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1.4%。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5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4:25.7:23.9,农业比重超过一半,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9.6,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从各县域情况看,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祁阳、江永、宁远、江华4个县,其中最高的江华县达59.9%

4、,超出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最低的江华县仅为40.1%,比最高的蓝山县低19.1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已演进为36.1:27.0:36.9,8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1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六成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江华县农业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祁阳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宁远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5.1%,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祁阳县,为1

5、2431万元;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7.96亿元,比1995年增加2.49亿元,增长45.5%,年均增长4.8%,占全市的比重为57.0%,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已增加到3个,分别是祁阳(16558万元)、道县(10519万元)、宁远(10095万元)。其次,县域可支配财力也明显增强。2003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6.74亿元,比1995年增加3.13亿元,增长86.7%,年均增长8.1%;同期县域人均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82元增加到2003年的164元,年均增长9.1%。 (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1995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70.44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

6、3.3%;到2003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149.3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9.1%,8年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9.9%,较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快了近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超过80%的县有蓝山、新田、道县、双牌四个县,其中最高的蓝山县民营经济比重达82.5%,比199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最低的祁阳县民营经济比重为77.4%,也比199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7元,最高的蓝山县为1342元,超过平均水平113元,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66.4%;到2003年,全市县域农村居

7、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019元,增长了66.6%,年均增长6.4%;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6%,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为2497元,比1995年增长88.6%,年均增长8.3%;同期反映该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0.6%,较1995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域既是重要的生产场所,更是重要的消费场所,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1995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2.5%;200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56.2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4.1%,8年

8、间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9.4%。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市县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2%,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又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据调查,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0:39.8,全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192元/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43%。农村这种较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 在看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先进地区比较,以及从县域为永州经济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占我市绝大部分地域和人口的县域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

9、远。 (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为280.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永州市县域GDP197.6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1%。同期,郴州、衡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4.26亿元、445.4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9.6%;两地的县域GDP分别为235.15亿元、330.80亿元,分别占全省县域GDP的8.4%和11.9%。2003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0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466元和1947元,也比郴州、衡阳分别低

10、1990元和1147元。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2003年我市县域GDP排位最靠前的是祁阳县,排第20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25.42亿元)的37.2%;我市县域排位最靠后的是双牌县,列倒数第8位。我市县域人均GDP排位最靠前的是道县,列第28位,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6291元)的38.1%。郴州的资兴市(11251元)排全省第三。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进展仍然不快。当前,全市及各县域单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太低的状况。

11、200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0.6:27.0:42.4,全国、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6:52.3:33.1和19.1:38.7:42.2。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6和10.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5.3和11.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2003年,我市工业化水平仅为20.4,分别落后全国、全省24.9、10.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只有24.8,分别落后全国、全省15.7、8.7个百分点。从全省14个市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则居全省倒数第二。从全市9个县域单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全部高于全市

12、平均30.6%的水平,最高的江永县达45.7%,最低的双牌县也有30.8%;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6个,占全部县域单位的三分之二,最低的江永县仅为16.5%,最高的双牌县也只有38.6%。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三)财政状况不佳,收支矛盾突出。地改市8年来,我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8%,比同期县域GDP年均增速慢了4.6个百分点,也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低7.2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GDP的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为祁阳县(第29位),但绝对额仅为

13、长沙县(42565万元)的31.9%,最低排名是新田县,居第7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是双牌县(第15名),最低排名是宁远县,居第79位。郴州资兴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30元,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我市县域财政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稳定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地方财力非常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保工资、保运转的尴尬局面,一些乡镇财政负债累累、赤字巨大、拖欠工资较为严重。 (四)农民收入偏低,贫困比重偏大。2003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长4.8%,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00元、411元;同期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较

14、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103元。目前全市共有4个贫困县,其中新田、江华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远、双牌为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我市县域单位的44.4%,贫困县农村人口占我市农村总人口的34.5%,2003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2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720元,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617元。其次,从全省88个县域单位来看,我市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排名39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5元、36元,较排名第一的长沙县低1613元,较郴州资兴市、衡阳祁东县分别低1143元、490元;收入最低的是江华县(1342元),排名第75位,仅比1995年提高381元,年均增长

15、4.3%。 (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活力有待增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03年,县域GDP最高的祁阳县(46.62亿元)比双牌、江华、江永、新田四县GDP总和(45.43亿元)还多;人均GDP最高的道县(6200元)是最低的宁远县(2944元)的2.11倍,高低相差3256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双牌县(335元)是最低的宁远县(123元)的2.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是最低的江华县(1340元)的1.86倍;人均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祁阳县比最低的江华县高出12.1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双牌县比最低

16、的江永县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8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基本竞争力仍然不强,经济增长活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县域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十分普遍,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居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名牌产品几乎为空白,优势产品难以凝聚成优势产业。 三、制约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全省排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必须深刻剖析其原因。 (一)观念制约。永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其次,少数干部官本位意识较重,谋事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更多为自己的升迁荣辱考虑;工作上,有的小心翼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信奉的是平安撑得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