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820941 上传时间:2024-03-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深圳社科网.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的历史与经验研究课题成果简介钟 坚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书特书。”温家宝: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深圳特区报2005年9月15日。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建设,正是在我国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区而展开的。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中央批转广东

3、、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提出广东应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同时把“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这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起步最早。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开始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改善特管理体

4、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5、1982年,经历走私风波的严峻考验。1984年,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1-52页。(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1984年底开始,由于全国出现经济波动,中央出台紧缩性政策。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

6、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33页。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沙角B电厂、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

7、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七是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口岸,深圳机场通航。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1987

8、年,邓小平说:“最近深圳技术比较高的产品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开放政策的成功就要看这一点,这是真正的成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191页。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中共深圳市委提出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从初步改革转向深入改革,要逐步向配套、综合、全面方向发展。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

9、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四是改革住房制度(实行商品房、微利房、福利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五是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阶段改革主要特点是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这一时期,深

10、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远,1989年突破100亿元,“四个窗口”作用进一步显现。1992年春,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72页。同时,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

11、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此,中共深圳市委实施战略调整,提出“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三是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同时,提出以“以增创新优势,更

12、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三是完善所有制结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四是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或取消审批核准事项,推进财政体制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

13、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六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七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相继实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改革试点。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机构改革,实施九个法定化;推进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四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和建设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等。在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进香

14、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开放盐田港口岸、开放深圳机场口岸,利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二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按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文锦渡、皇岗、沙头角口岸实行统一报关,提供一条龙服务;皇港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实行集中报验;到港旅游的外国人到深圳72小时免签;口岸实行查验方法改革,取消进出车辆通道申报查验环节。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四是积极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

15、口岸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旅游合作,等等。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2000亿元(1998)、3000亿元(2002)的跨越,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产生前列。同时,发生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1995年特区前途问题大讨论等重大事件。(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现在)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 “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2005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2007年,提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建立“深港创新圈”。2010年,提出建设“深圳质量”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先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在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食品总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出版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履行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责,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