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818295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下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开展在七十二子中,曾子无疑是思想较为复杂的一位。一方面,他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要求“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表现出对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强烈认同和追求;他以“忠吮解孔子“一贯之道,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学而?,反映了其思想向“内时的开展;他肯定、赞扬“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的君子人格,表达了其主体意识的觉悟。这些都对以后的思孟产生影响,成为思孟学派的一个思想来源。另一方面,曾子对孝也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如他临终前的“启予足!启予手同上,以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等等,所以先秦文献中常

2、常有关于曾子孝言、孝行的记载。可以说,曾子的思想一是重视仁、内省,二是重视孝悌,而这两个方面在?曾子?中都有所反映,并得到程度不同的开展。在?论语?中,曾子常常是以弘大刚毅的形象出现的,而背后支撑他的,无疑是孔子所倡导的仁的精神力量,曾子正是通过对仁的深切体会,确立起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充满献身精神的道德境界。曾子这方面的思想,在?曾子?中同样有所反映。如,“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假设归。?曾子制言上?“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訢訢,不知我,吾无悒悒

3、。?曾子制言中?在富贵与荣誉面前,曾子坚决地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人之为人就在于其独立的精神信仰,在于其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种价值和尊严就来自仁,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那么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那么仁为贵也?曾子制言中?。以前学术界以为,先秦儒家中孔子讲仁和义,而孟子那么将二者联络在一起,提出了仁义概念。如今看来,这一过渡其实是在曾子这里完成的。25?曾子?十篇中不少地方已将仁义连用,如,“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曾子制言上?“是故君子思仁义,昼那么忘食,夜那么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曾子制言中?“凡行不义,那么吾不事;不仁,那么吾不长;奉相仁义,那么吾与之

4、聚群向尔。?曾子制言下?此外,?孟子公孙丑下?引“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亦将“仁义并列,说明以后孟子大谈仁义,实际是由曾子开其端。由于坚守、信奉着仁,曾子身上表达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独立特行的精神。“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畏疑为仁之误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那么君子弗为也。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手足不揜,四支不被,此那么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曾子制言中?孔子主张“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其“行道还是有条件的。曾子那么提出“天下无道,循道而行

5、,将“行道推到无条件的地步,较之孔子无疑是一个宏大的开展。以后子思提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主张“与屈己以富贵,不假设抗志以贫贱。屈己那么制于人,抗志那么不愧于道?孔丛子抗志?;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要求“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可以说与曾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他们都受到曾子的启发和影响。在“十篇中,曾子“内时的思想也有所反映,详细表现为对“心的重视。如,“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曾子立事?可见,与外在的行为、容貌相比,“心思的作用更为根本,也更

6、为关键,所以道德理论首先要从“心思这个根根源头入手,防止不善的出现,同时去积极培养善。“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一些“小人自作聪明地以为,可以在行为、容貌上掩饰自己,其实,人们的内心和行为往往是一致的,有何种“心思也就会有何种行为表现。“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那么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同上可以看出,?曾子?这段言论与?大学?的“慎独具有内在的联络,其中,?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一段,可看作是“身勿为,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的注脚,而?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与?曾子?“作于

7、中,那么播于外也是一致的。?大学?的“慎独是说,由于人们的内心往往决定、影响着其外在行为,所以要“慎其独、“诚其意,“慎独的“独就是指内心而言。这与?曾子?强调“心思的重要,无疑是一致的。在?论语?中,曾子的“三省吾身主要还是针对道德行为而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那么将反省的对象提升为“心,使道德理论进一步内在化了。以后子思提出“形于内的“德之行和“诚,孟子提出“养心、“养气说,与曾子的“内时显然具有内在的联络,它们构成了思孟学派思想开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假如说曾子重仁、内省的思想在?曾子?中得到一定表现的话,那么,同时也要成认,孝也是“十篇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从

8、?立孝?、?本孝?、?大孝?、?事父母?等篇名中就可以反映出来,阅读?曾子?十篇,更容易给人留下影响的并非其中的仁义、内省思想,反而是孝。?曾子?中谈孝,有延续着?论语?中的曾子思想而与其相一致者,如强调孝是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曾子立孝?以及主张“以正致谏?曾子本孝?,“达善而不敢争辩?曾子事父母?等等,也有打破了曾子的思想而另有拓展创造者,这在?曾子大孝?一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该篇的内容又见于?礼记祭义?和?吕氏春秋孝行览?,说明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作品。由于其中有乐正子春与弟子的答问,故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乐正子春一派的作品。26该篇对孝推崇

9、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提出了以孝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体系的提出,又与其对“身的特殊理解有关。其文云: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曾子大孝?在孔子那里,身作为自然生命和形躯,是与内在的仁联络在一起的。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曾子也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学而?所以身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有待充实、完善的,修身、修己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由于身具有理论性,内在的仁只有通过身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到达“修己、“安人的理论效果。“子曰:其身正,不令

10、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所以身是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身的意义表达在仁之上,而为了实现仁,牺牲生命、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在乐正子春这里,身却被看作连接己与父母的纽带,是己向父母行孝的载体;身不仅仅是己之生命和形躯,同时还是父母之“遗体。所谓遗体,也就是父母遗留下的身体,所以我们的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是父母生命在我们身体中的延续;恭“行亲之遗体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向父母行孝的表现。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孝有关,“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

11、战陈无勇都可以被看作是“非孝,因为“五者不遂,灾及乎身也。这样,通过“身,孝被“泛化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孝,孝充塞于天地之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同上前面说过,周人孝的对象广泛,具有“泛孝论的特点,但周人的泛孝论是建立在宗族血源共同体的根底之上,是通过尊祖、敬宗来实现的。战国以降,随着宗族组织的被瓦解,周人孝的社会根底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乐正子春却试图通过“身来重建孝的思想体系。在乐正子春看来,“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

12、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同上孝首先表现为“不亏其体,“全而归之,而为了“全而归之,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戒惧慎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那么可谓孝矣。同上下文又说:“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以往学者往往根据这段言论,认为乐正子春将草木、禽兽也包括在孝的对象中。其实上面一段是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虽是小错,也会延及父母,使其担忧受辱,这里孝的对象仍然是父母而不是草木、禽兽。?曾子制言上?说:“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乐正

13、子春的孝与周人的孝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在小家庭根底上重建孝道的努力和尝试,后者那么是宗族组织内部尊祖、敬宗的表现形式;前者是“自仁率亲,后者是“自义率祖。二者虽有不同,但在突出、强调孝的地位和作用上那么是一致的:夫仁者,仁此注:指孝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同上在乐正子春那里,孝成为最高的德,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仁义忠信等反是围绕孝展开的。孔子创始的以仁为主导的思想方向遭到改变和颠覆。所以在先秦儒学开展史上,乐正子春一派的重孝思想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首先,乐正子春的孝是以“全身为特征的,认为

14、“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反映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关注。战国时期,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对个体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成年子女一旦丧身,父母不仅得不到奉养,个体家庭的生存也遭到严重威胁。所以乐正子春主张“不亏其体,“全而归之,无疑是要求人们在乱世中将保全生命作为首要选择,表现出对家庭稳固和利益的关注。27可以说,乐正子春的思想是以家庭本位为特征的。不过,乐正子春对家庭利益的关注又是通过“事君忠来实现的,所以又具有调和家庭、国家利益,甚至将二者统一在孝之中的意图。前面说过,孝与忠的关系已成为早期儒学开展中的一个矛盾,在乐正子春看来,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将孝与忠统

15、一起来,假设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甚至将事君也看作是孝,那么,这一矛盾便迎刃而解了。因为孝本身就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同上要做到“尊亲和“不辱,就必须“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和“战陈勇,也就是说,孝不能仅仅限定于家庭内部,还需要扩大到社会、政治乃至军事领域,在所有的领域都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戒慎恐惧,不敢越雷池一步。后者虽然只是“尊亲、“不辱的过程和手段,但也包括在孝之中。所以像韩非提到的“三战三北的鲁人,乐正子春是不会赞同的。因为其行为不仅会给父母带来羞辱,而且还会遭到官府的责罚,所以同样不能看作是孝。可见,乐正子春虽然将“全身作为孝的主要内容,但并不主张从政治生活中脱离出去,更不主张为了“全身而置国家的法律、利益于不顾,相反,他是通过“全身、“尊亲将事亲与事君统一在孝的理论活动之中。乐正子春重视“全身,并试图与事君统一起来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古代社会不乏明哲保身的思想,如?诗大雅烝民?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左传?中也常见“藩身?昭公元年?、“庇身?襄公三十一年?的记载,春秋末年以致战国时期,全身与事君成为许多士人关注的焦点。如,“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