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809860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语文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考虑: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比照的方法写的。生:第一句是用比照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程度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拟。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如今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程度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只有一个地球?

2、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第二课时1、朗读课文,考虑: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分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32分确实,在过去,我们曾经过于追求工具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并靠“迁移这块敲门砖去实现一个个实用主义如应试的目的,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催人泪下的人物,震颤人心的场面,触发灵感的对话,引发异想的讨论,勾通现实的镜头,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

3、大的零部件。案例一的教学重心就明显地偏向工具性,学生没能用心去感受、体验漓江水的美,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关心,“人文性严重失落。正是在这种“唯工具性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拨乱反正,痛改前非,提出了“弘扬人文性的口号,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乎语文的工具性似乎成了千古罪人,许多语文老师避之尤嫌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该练的不去练,大兴人文之风,每篇文章都想让学生受到“超级震撼。案例二的教学设计,重心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教学流程中,人文关心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不是成了摆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

4、、探究、积累、运用表达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二、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大家都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根底,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分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性可以担

5、此重任。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它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展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

6、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语文教学中尊重了“语文性就是尊重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表达,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尊重了“语文性就能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说“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正确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就显得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追求;是和谐的融洽,而不是牵强的相加,更不是随意的拔高。前文中的?桂林山水?教例,老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

7、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品味到美的文字,领略到美的风光,“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心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学生的人文关心不是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以表达,而是脱离了文本的空头说教。假如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学生不仅得“意,而且也得“言,工具性没有被“沦落,人

8、文性也得到了重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性这一概念并没有被人们真正的自觉的关注过。跟“人文性、“工具性这两个概念比拟起来,“语文性简直无人提及。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难以搜寻到它的有关词条。可以说,“语文性的问题,偌大的语文界就一直没有对它深化地讨论过。虽说大家很少自觉地关注“语文性,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性的不存在。事实上,我相信“语文性这个概念在不少人的意识中闪现过,只不过它一旦闪现时,人们不敢紧紧抓住它,不愿进展深化的考虑,于是轻易地掐灭了“语文性一闪的灵光,而简单的把它跟“工具性混为一谈。特别是在“弘扬人文性成为当今一个最时髦话题的大背景下,只要一提到“语文性,一提到语言文字训练,

9、一提到分析理解,立即就会招致很多媚俗者的指责,以致于一些在教学理论中高度重视“语言的老师也羞于启齿,不敢自卫,怕担观念陈旧,落后于时代的罪名。然而,媚俗和屈服,只会使我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南辕北辙。我们觉得,在一次次的纷争中,人们简单地把“语文性的标签贴在了“工具性的瓶体上,使“工具性泛化了。“工具性泛化的错觉,使无数的人失去理智,把一切恶水泼在“工具性身上。其实“语文性和“工具性我们是断然不能混淆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语文性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如墙头芦苇,不是偏向“工具性,就是倒向“人文性。只有有效的把握这个支点,语文教学才不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

10、文字,破损课文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人文,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营养不良子。三、“语文性包容训练谈到“语文性这个支点,似乎不能不谈到“训练二字。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终究要不要对知识和才能进展训练产生了疑心,有的老师问得更详细:语文教学还能不能教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因为有人在比拟中发现,课程标准里找不到“训练二字了,于是就衍生出新课程否认“训练,淡化知识的结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形成才能,养成习惯,不靠反复地运用、历练,何以生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

11、千剑而后识器,这里的“百、“千、“万哪一个又少得了一个“练字,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就是三维目的不是也把知识和才能作为第一目的吗?所以语文教学不存在要不要训练的问题,而是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我曾和老师们开过这样一个玩笑:“训练本是良家女子,是那些以分数和应试为唯一教学目的,大搞机械重复、切割解剖的人败坏了“训练的名声,而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开展、利于学生语文素养进步的训练永远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对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的训练,假如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进展,自然是要摒弃的,但根据详细的阅读材料,结合详细的教学安排,进展合理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训练,那么是非要不可的。写到这里,我曾踌躇不决,“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明确给出的课程性质。作为一个普通老师,居然在“工具性 与“人文性之外提出了一个“语文性,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乱弹琴,但作为一个对语文教学,对新课程实验有着执着追求与热爱的老师,我有责任说出自己理论后的一些浅薄考虑,只是不揣谫陋,欢送大家的批评与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